![]()
母嬰賽道,跑出來一個新黑馬。
《DT商業觀察》發現,在抖音電商母嬰寵物這個大品類下,一個名為袋鼠媽媽的品牌沖到了行業第一,超過了巴拉巴拉、安踏兒童等知名品牌。
不僅是抖音,今年前9個月,袋鼠媽媽在全網電商渠道(抖音、京東、淘寶、天貓)銷售額同比增長231%,可以說是一個在快速增長的黑馬品牌。
“袋鼠媽媽”,什么來頭?
一個孕產護膚品牌,賣爆青少年洗面奶
打開袋鼠媽媽的天貓旗艦店,我們能看到,這個品牌是按照人群去劃分不同洗護產品的,人群包括:準媽媽(孕婦)、產后媽媽、嬰童和青少年。
不過,如果按照時間線梳理,“孕產人群”是袋鼠媽媽的第一波用戶。
2012年,袋鼠媽媽的創始人潘美紅發現,雖然化妝品行業已經是一片“紅海”,但很少有人會關注孕期人群的護膚需求。
作為資深媽媽的她表示,“很多女性在懷孕之后擔心有害成分,放棄了護膚和化妝、素面朝天,還有部分孕媽媽會長黃褐斑、妊娠斑……”。她認為,孕產媽媽的美妝護膚,是“紅海中的藍海”。
于是,袋鼠媽媽圍繞孕產媽媽這一人群推出各種產品,有妊娠油、孕婦專用水乳等,其中護膚大單品橄欖油,十多年霸占天貓母嬰細分類目的銷量冠軍。
2018年,袋鼠媽媽官宣品牌代言人應采兒,原因很簡單,希望應采兒明星媽媽的身份,打動目標受眾。
從2023年開始,袋鼠媽媽入局“青少年護膚”市場,推出青少年專用洗面奶、水乳等產品。
以抖音平臺為例,2023年袋鼠媽媽銷售額TOP5的商品還都是圍繞孕產媽媽,到了今年前九個月,抖音銷售額TOP3單品:護膚套裝、洗面奶和洗發水,都是專門針對青少年的。
對于品牌自身來說,青少年系列正在逐漸成為銷售額“扛把子”;對于“青少年護膚”行業而言,袋鼠媽媽也是排名靠前的存在。
根據沙利文認證,2024年,袋鼠媽媽是“青少年護膚”賽道銷量第一的品牌;根據瀝金數據庫,2024年,按照銷售額排名,袋鼠媽媽排在第二,第一是“海龜爸爸”。
在今年8月,袋鼠媽媽官宣青少年洗護系列全球代言人為TOP登陸少年組合,很明顯也是針對青少年群體發力。
一個專注孕產護膚細分賽道的品牌,怎么盯上了青少年護膚?為什么能快速做到行業前排?
袋鼠媽媽是怎么賣爆“青少年護膚”產品的?
其實,最近兩年的青少年護膚賽道,和十幾年前的孕婦護膚一樣,也是一個小眾、但發展迅速的“藍海”賽道。
根據知行咨詢數據,淘寶平臺上青少年護膚產品市場規模從2021年的0.48億元快速增長至2024年的34億元。艾瑞咨詢顯示,“青少年洗護產品供給欠缺,銷售規模占洗護比例僅為10%左右,但增速在150%以上。”
相比成年人,青少年的皮膚問題相對集中很多,那就是在青春期,激素旺盛導致皮膚大量出油,嚴重一點可能會導致有痘痘、黑頭。
正因此,“控油”是青少年群體皮膚和頭發管理都集中的需求。根據凱度的調研,即便是水乳面霜這類主打保濕功效的產品,對應的青少年用戶,長痘和出油問題也排進了前三。
而袋鼠媽媽的青少年系列,洗面奶、水乳套裝、洗發水,主打的賣點很簡單,就是“保濕控油”“祛痘去黑頭”“頭發蓬松”等等。
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雖然是這些護膚品的實際使用者,但大部分情況下,他們的媽媽,才是做消費決策或者提供消費參考的人。凱度2024年的定量調研顯示,青少年洗護品的主要決策者82%是“媽媽”。
而袋鼠媽媽的最初一批消費者,就是“媽媽群體”。
創始人潘美紅在公開采訪中提到,袋鼠媽媽做青少年系列的啟發來源于用戶。十年前那批曾經在生育階段購買過袋鼠媽媽產品的消費者,現在,他們的孩子到了青春期,“當時在袋鼠媽媽嬰童洗護產品的直播間里,很多媽媽提問,這款護膚品我10歲、12歲的孩子可以用嗎?”
根據第三方平臺,袋鼠媽媽的抖音消費者,有9成為女性,31到40歲的占比超過一半,購買喜好集中在嬰童用品、孕產用品和女裝。
可以說,“青少年系列”產品看上去是開拓了新的人群,但其實,袋鼠媽媽做的還是同一個細分人群的生意。
母嬰品牌集體盯上“青少年”
不止是袋鼠媽媽,最近兩年,一大批母嬰品牌盯上了“青少年護膚”這個藍海。
2024年上架青少年相關產品銷售額TOP10的品牌,原本要么聚焦母嬰,比如袋鼠媽媽、紅色小象、潤本,要么聚焦嬰幼兒、嬰童,比如親初、植物媽媽,目標用戶集中在12歲以下。
其中,最早推出的青少年相關產品的是“兔頭媽媽”,它在2021年就提出“分齡護膚”的理念。同一個類目的商品,兔頭媽媽會以使用者的年齡為界限,劃分出更細分的產品,譬如洗面奶,就被分為適用于3-12歲“學齡肌”的,和適用于12歲以上“青春肌”的。
而排在第一的海龜爸爸,則是緊緊抓住“兒童防曬”這個點,做了兒童專用的防曬霜、防曬啫喱、防曬氣墊等產品,在兒童防曬這個細分賽道上霸榜第一。
推新產品之外,這些品牌還喜歡聯合行業專家、醫生、護膚KOL做報告和背書,讓更多人意識到青春期人群也“需要皮膚管理方案”,紅色小象就在今年5月專門發布了《青少年祛痘管理健康白皮書》。
社交媒體也是品牌們發力的重點。
數說聚合的數據顯示,相比2023年,2024年、2025年,微博、微信、抖音和小紅書上的“青春期護膚”話題聲量暴漲,但其中有超過8成的內容是“廣告”。
為什么母嬰品牌開始扎堆盯上青少年,在產品、營銷上都下大功夫呢?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新生兒數量在下降。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從2000年開始,我國每年的新出生人口都維持在1500萬以上,在2016年,中國新生兒達到頂峰1786萬,隨后一路下跌。2022年、2023年、2024年,每年新出生人口均都不足1000萬人。
這樣計算下來,從今年開始,9歲以下的幼童數量會逐年減少;相反,12到18歲的“青少年人群”,出生年份還集中在“人口紅利期”,這個群體不僅規模大,而且未來幾年還會增長,這讓母嬰品牌們看到了新的希望。
潤本雖然在今年才推出專門針對青少年的祛痘產品,但已經在2025年上半年的財報中提及:“在護理類產品上,公司將目標受眾從嬰童拓展至青少年,推出針對青少年皮膚狀態的控油祛痘系列產品, 進一步豐富了產品矩陣,經營業績穩步增長。”
此外,相比較上一代父母,現在的95后爸媽、90后爸媽,更關注孩子的健康和皮膚護理,孩子們也會主動提出自己的需求。在凱度的調研中,雖然消費決策在“媽媽群體”中,但有44%的購買動機來源于“孩子自己提出想要護膚品”。
如今的青少年群體一出生就有互聯網,他們經常在社交媒體上沖浪,很容易看到各種精修、美顏照片,接觸了解到護膚、化妝的知識,從而更加關注自己的外在形象,產生護膚需求。
在這樣的背景下,就像前文提到的,像袋鼠媽媽這些專注母嬰的品牌,原本就在“媽媽”群體中積累了一定的信任度,所以后續在為孩子挑選護膚品時,相比其他賽道的品牌(比如成人護膚),媽媽們也會傾向于選擇“復購”母嬰品牌的產品。
不管是從孕產護膚起家的袋鼠媽媽,還是瞄準“兒童防曬”的“海龜爸爸”,這些品牌之所以能在“美妝護膚”這片卷生卷死的海里分到一杯羹,原因還在于緊緊抓住一個細分人群,找到他們的真實痛點,然后“做精準”、“做深入”。
不過,青少年護膚賽道雖然新且有潛力,但針對這一行業的相關規范和產品標準還存在一定的缺失。
比如,很多青少年都會面臨 “長痘” 困擾 —— 從常見的黑頭、白頭粉刺,到紅腫的炎性痘痘,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皮膚痛點,市面上打多數青少年護膚品也因此主打 “祛痘” 的概念。
但需要注意的是,“痘痘” 只是我們日常口頭商的俗稱,其背后可能包含結節、囊腫等更嚴重的痤瘡類型,這類問題往往單靠護膚品難以徹底解決。
因此,《DT商業觀察》在關注潛力賽道、黑馬品牌的同時,也期待更多產品和行業規范的出爐。
作者/張晨陽@a18811650028
編輯/鄭曉慧@mersailles
設計/戚桐琿
運營/蘇洪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