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當了1.6億年霸主的,是恐龍。這段時間,是人類文明史的上千倍,到最后,它們也沒發展出能制造工具、傳遞復雜思想的智慧。這事兒不是演化的失誤,生物在生存游戲里做的最現實選擇,才是背后的原因。
![]()
演化的目標,不是變聰明,第一要務是能活下去。恐龍活躍的年代里,裸子植物長滿了地球,空氣中的氧氣含量也高,食物幾乎取之不盡。存活最直接的依仗,在這種生態環境下,是體型和力量。體重能到30噸的,是雷龍,它的腦部只有150克,腦體比還不到0.001%,憑著龐大的身軀,它就能安穩啃食高處的植物。霸王龍不用說,能碾碎骨頭的,是它一口的咬合力,靠尖牙利爪,它就站在了食物鏈頂端,根本用不著費腦子想捕獵策略。人類先祖不同,身形單薄是他們立足草原時的狀態,既沒有尖牙也沒有厚皮,只能靠琢磨辦法找食物、躲天敵,腦部才被迫一點點發育起來。
耗能巨頭,本質就是腦器官。人類的腦部只占體重2%,消耗的能量要占到20%。將能量投入體型發育,于恐龍族群而言,是高效的生計策略。中生代的溫暖氣候,讓植物瘋長,食物不用恐龍發愁,高能耗的腦組織,不會被它們優先發展。腦力發展,受限于它們的新陳代謝機制,作為變溫動物,能量大多用在調節體溫和支撐運動上,投入腦組織的份額少得可憐。哺乳動物比如人類先祖,恒溫代謝能持續供應能量,堅實的基礎,為腦部發育打了下來。
![]()
高等認知能力的發展,被這類史前霸主的身體構造困住了。很多恐龍體型巨大,體長能到30米的,有腕龍,它的腦部小得可憐,霸王龍的腦重350克,復雜的認知活動,根本撐不起來。關鍵的是它們的前肢,要么像霸王龍那樣退化變短,要么像迅猛龍那樣只有鉤狀爪子,用途只剩攻擊,抓握東西根本做不到。制作器具,沒有靈活的肢體末端,便無從談起,器具的運用,是助推腦部演化的關鍵力量。人類直立行走解放了雙手,石斧能握、木棍能削,這種操作反過來讓腦部變得更發達,良性循環形成。
少數恐爪類生物觸碰到了智慧特質的邊緣,成長的機會,周遭環境沒給它們。在恐龍里算學霸的,是傷齒龍。它體重50公斤左右,腦部有20克,腦體比達到0.04%,和現代鱷魚的水平接近。CT研究發現,它們的視覺葉很發達,具備初步的因果推理能力,往極地遷移時,發展出了社會性。中生代的氣候太穩定了,1億多年里,能倒逼它們物種迭代的大變化沒出現,沒有生存壓力,智慧的萌芽長不大。可惜的是,6600萬年前,那顆小行星撞上了地球,100億顆原子彈當量的能量瞬間摧毀了生態系統,傷齒龍和其他恐龍一起走向滅絕,繼續演化的機會,沒有了。
![]()
人類的崛起,充滿了偶然。曾是邊緣物種的,是我們的祖先。森林退化,逼著他們走向草原,食物短缺,逼著他們合作捕獵、使用器具。為了支撐腦部消耗,人類犧牲了腸道的長度,轉而靠熟食獲取更多能量。更強的抗氧化能力,在多巴胺神經元的演化中形成,能應對高負荷腦力活動帶來的壓力。這些條件湊在一起,智慧才有了生長的土壤。
生物演進的終極方向,不是高等認知能力,它只是特定環境下的生存選項。體型與力量的路徑,被恐龍族群擇取,在屬于它們的地質年代里,它們活得極為順遂,腦部發育的方向,被人類選擇,在危機中,我們走出了自己的路。要是當年小行星沒撞地球,傷齒龍會不會慢慢演化出能握器具的手、能傳遞語言的腦?沒人能給出答案,這說明,演化的魅力不是注定,是那些偶然與必然交織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