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十多年持續的野外科考,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在新疆哈密戈壁發現了世界上面積最大、最富集的翼龍化石分布區。大量翼龍骨骼、蛋與胚胎化石的發現,尤其是世界上首枚三維立體保存翼龍胚胎的發現。為了解億萬年前翼龍動物群生存、繁衍、發育的奧秘提供了難得的證據。哈密戈壁,翼龍曾經繁衍生息的樂土,堪稱“翼龍的伊甸園”。
![]()
哈密戈壁里的珍稀翼龍化石
2014年,美國《現代生物學》雜志報道了來自哈密戈壁發現的化石標本:包括約40個同一屬種的雌、雄翼龍個體和它們的5枚翼龍蛋化石。這是世界上首次報道的三維立體保存的翼龍蛋化石。汪筱林將這種新翼龍命名為“天山哈密翼龍”,以紀念化石發現地及天山于2013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2016年,科考隊在哈密野外考察時發現一件巨大的化石標本:約6米長、4米寬、1米厚,重16噸,保存有200多塊翼龍骨骼,10多個翼龍頭骨,還有兩塊恐龍骨骼共生。科考隊從戈壁深處將其運出,并對化石進行修復,將這件化石放置在哈密博物館的廣場上。這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翼龍化石聚集體標本,被命名為“翼之巢”。
戈壁十年覓化石
擁有深厚地層學基礎和豐富野外科考經驗的汪筱林,對尋找化石有著異乎尋常的敏銳,發現了包括兩棲類、恐龍和翼龍等爬行類、鳥類以及哺乳類在內的大量重要的脊椎動物化石。
自2006年起,汪筱林每年都帶領科考隊在哈密進行兩個多月野外考察。天山哈密翼龍的故事是從戈壁上幾小塊碎裂的疑似翼龍的骨骼開始的。那是他的博士生導師邱占祥院士于2005年在吐魯番和哈密地區考察時發現的。確認是翼龍化石后,汪筱林果斷地開展了哈密戈壁翼龍化石的探尋和研究工作。
![]()
科考隊考察了上千平方千米的戈壁荒漠,對翼龍化石的分布范圍、富集和埋藏規律有了深入的認識。在灰白色湖相砂巖中,夾有富集翼龍蛋和頭骨等骨骼化石的紅色泥巖礫屑的風暴沉積層,厚10~30厘米。在2.2米的剖面上,有8層富含翼龍化石,其中4層同時含有翼龍蛋化石。
億萬年前的翼龍伊甸園
這片世界上面積最大、最聚集的翼龍化石分布區,是天山哈密翼龍曾經繁衍生息的樂土。距今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哈密地區是一幅生機勃勃的景象。當時氣候濕潤,這里是一個大型湖泊,湖水澄澈,波光粼粼。煙波浩渺的水面上方,成千上萬只天山哈密翼龍伸展著翅膀自由馳騁。喜歡群居生活的它們數量龐大,大概每平方米就有一個翼龍個體。天山哈密翼龍飛翔起來遮天蔽日、蔚為壯觀,它們還時不時地掠過水面,捕食水里的魚。作為當時的空中霸主,天山哈密翼龍的生活是自在富足的。
湖泊岸邊的軟泥灘涂是天山哈密翼龍的繁衍之地,那里密集分布著許多巢穴。守護在巢邊的成年翼龍,保護著數枚軟軟的、革制的翼龍蛋。翼龍蛋具有由一層薄的鈣質外層和一層厚的殼膜層構成的雙層結構,與現在的錦蛇蛋殼結構類似。
![]()
用不了多久,天山哈密翼龍寶寶就破殼而出了。剛出生的翼龍寶寶會飛嗎?對翼龍胚胎化石的研究表明:天山哈密翼龍孵化后還不具備飛行能力,只有行走能力;翼龍胚胎中沒有發現任何牙齒的痕跡,因為牙齒萌發較晚,翼龍寶寶很可能也不能主動捕食,需要父母進行喂食或者照顧。比起很多同時代全憑寶寶自力更生的恐龍,天山哈密翼龍算得上是稱職的父母了。
消失的伊甸園
偶爾突然來臨的風暴打破大湖泊昔日的平靜。能量巨大的風暴席卷天山哈密翼龍的巢穴,將翼龍蛋及不同大小、不同性別的翼龍帶入湖中岸邊,經過短時間漂浮聚集后,與被撕裂分散的翼龍遺體一起被快速埋藏。在翼龍伊甸園,這種湖泊風暴事件可能經歷過好幾次,最終形成同時含有豐富翼龍骨骼和蛋化石的幾個化石層。
翼龍,與恐龍同時代存在,執掌空中霸權長達1.6億年的爬行動物,靠加長的第4指支撐的翼膜飛向藍天的奇特生物,最終在白堊紀末期滅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曾經的翼龍伊甸園,也在滄海桑田的地質變遷中變幻成如今的茫茫戈壁。留在礫石間的精美化石,作為億萬年前生命的見證,令人感慨大自然的神奇,也留下人們對翼龍伊甸園昔日盛況的遐想。
![]()
汪筱林研究員說:“我有個心愿,哈密風景優美,擁有各式各樣的雅丹地貌,擁有密集豐富的化石樣本。希望有一天可以建立國家翼龍公園、翼龍博物館。如今,新疆哈密翼龍博物館已于2025年3月3日舉行奠基儀式,目前正在建設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