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看似雷霆萬鈞的海外“接管”,在短短數周內,演變成了一場始作俑者狼狽求和的國際商業鬧劇。
當荷蘭政府以為搶到了一家頂尖芯片公司的控制權時,它很快發現,自己到手的,不過是一具被抽走了靈魂的“空殼”。
2024年年底,荷蘭政府揮出一記重拳。
其經濟事務部首次動用《商品供應法》,以莫須有的“國家安全”為由,對中國資本擁有的安世半導體實施了一場“外科手術式”打擊:凍結資產、接管高層、強行剝奪中方的控制權。
![]()
一時間,輿論嘩然,這看似是一場西方針對中國科技產業的典型“圍剿”,劇本似曾相識。
故事的走向并未按預設的劇情發展,中方沒有停留在口頭抗議,而是打出了一套精準而致命的組合拳。
更戲劇性的是,被“接管”的安世半導體中國公司,毅然宣布“獨立”,與荷蘭總部徹底切割。
荷蘭方面突然發現,自己忙活半天,可能只“搶”到了一間位于奈梅亨的辦公室,而公司的生命線,產能、供應鏈和市場,早已不在自己手中。
![]()
要理解這場風波,先要看清荷蘭出手背后的雙重動機。
表面上,這是對美國芯片打壓戰略的緊密配合,在荷蘭出手前一天,美國政府剛剛升級了對中國芯片企業的出口管制穿透規則。
時機如此“巧合”,難怪聞泰科技的高管在內部會議中直言,荷蘭是“跟在美國政府身后的一只溫順綿羊”。
但深層次看,這也是歐洲自身戰略的體現,歐盟正在大力推進《芯片法案2.0》,目標是在2030年將全球芯片產量份額提升至20%。
![]()
而安世半導體,作為全球領先的車規級功率芯片IDM(整合設備制造商),其產品是新能源汽車、工業控制的“心臟”。
這樣一家具有戰略意義的企業,卻由中資控股,讓歐洲如鯁在喉,因此,荷蘭此舉,既是向美國遞交“投名狀”,也是試圖將關鍵技術產能收歸歐洲,實現“一石二鳥”。
這個看似精密的算計,卻從一開始就低估了中國的反制能力和決心,更誤判了全球產業鏈深度捆綁的現實。
![]()
面對挑釁,中方的回應迅速、果斷,且精準地打在了對方的痛點上。
第一拳,打向供應鏈的咽喉,稀土,中國隨即加強了關鍵稀土材料的出口管制,這些看似不起眼的金屬,是制造光刻機等高端裝備不可或缺的“維生素”,這一招,直接影響了荷蘭的國寶級企業,光刻機巨頭ASML。
據《金融時報》披露,ASML已私下向荷蘭政府表達了關切,其CEO在財報會議上公開抱怨地緣政治帶來的“不確定性”。
畢竟,失去中國這個巨大市場,對ASML而言是不可承受之重,聯盟的內部裂縫,由此產生。
![]()
第二拳,才是真正的“王炸”,對安世半導體本身實施出口管制,中國商務部宣布,禁止安世半導體從中國工廠向全球出口芯片。
這一擊,堪稱釜底抽薪,因為安世半導體全球超過70%的產能都在中國!
它每年生產數百億顆芯片,供應著大眾、寶馬等全球汽車巨頭,在電動車逆變器芯片領域的市場份額高達40%。
據市場研究機構Yole Développement數據,安世在車用MOSFET領域占據全球10.2%的市場,這份中國的出口管制令一出,歐洲汽車廠商的庫存迅速拉響警報,尋找替代供應商不僅成本高昂,且周期漫長。
荷蘭搶走了公司的“名分”,而中國則握住了公司的“命脈”。
如果說中國的國家級反制是外部重拳,那么來自安世半導體內部的“起義”,則是一記讓荷蘭措手不及的“窩心腳”。
![]()
就在荷蘭方面試圖通過切斷系統權限、停發工資等方式掌控公司時,安世半導體(中國)有限公司發布了一封震撼業界的全員公開信。
信中核心意思非常明確:獨立運營,徹底切割,不再執行荷蘭安世發出的任何指令和規定,重整國內供應鏈,確保對中國客戶的供應,全體中國員工只聽命于安世中國管理層。
這一舉動,意味著荷蘭當局接手的荷蘭總部,瞬間淪為一個沒有核心產能、沒有主要團隊、沒有完整供應鏈的“空殼”,他們掌控了公司的法律實體,卻失去了公司的運營實體。
這場“奪殼”行動,成了一場國際笑話,它生動地詮釋了在全球化時代,真正的價值不在于法律上的所有權,而在于對實際產能、技術和市場的掌控力,荷蘭搶走的是“軀殼”,而“靈魂”堅定地留在了中國。
![]()
在內外交困之下,最初的強硬姿態迅速瓦解,荷蘭經濟事務大臣不得不緊急“服軟”,公開向中國喊話,表示“希望通過談判解決問題”,尋求中方取消限制措施。
據路透社等外媒報道,中荷雙方已就此事件進行了多輪閉門磋商,歐盟內部也出現了分歧,一些成員國擔心荷蘭的魯莽舉動會破壞中歐整體的經貿關系大局。
這場鬧劇的代價是沉重的:
對荷蘭而言,其長期標榜的“法治精神”和“優良營商環境”信譽嚴重受損,它向全球投資者展示,在政治壓力下,合法收購的資產也可能被“事后追溯”,這無疑會嚇退未來的投資,對中國而言,這是一次深刻的警示,也是一次強力的動員。
![]()
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數據,安世事件后,國內車規級芯片的設計導入數量同比激增超35%。比亞迪半導體、斯達半導等國內企業迎來了黃金發展期。
但對全球而言,它清晰地揭示了一個現實:在當今世界,任何試圖通過政治手段強行剝離產業鏈的行為,都會遭到市場力量的猛烈反噬。
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時代或許在演變,但作為全球產業鏈不可或缺的核心樞紐地位,反而在此類事件中被一次次證實。
如今,談判仍在繼續,但勝負的天平,早已傾斜。荷蘭手里的“空殼”正變得越來越沉重,而中國,在握緊命脈的同時,正加速鍛造屬于自己的、更加堅韌的產業鏈。
這場風波終將過去,但它留給世界的啟示,將長久回蕩:在全球化與地緣政治交織的復雜棋局中,真正的力量,不在于你控制了什么,而在于你創造了什么,以及你所創造的是否無可替代。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