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是公認的“國內高校的天花板”,除了分數(shù)的差異外,其實很多普通人也好奇:這些能考上清華北大的人,學習究竟是什么樣的?為啥人家就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呢?
直到北大多人群聊內容的曝光,大家才明白,這些北大的學霸們可不是死讀書的性子,恰恰相反,她們可太會玩了,別說普通人了,就算是其他985名校的大學生看了都得驚呼一句“望塵莫及”。
![]()
北大多人群聊流出,內容令普通人直呼:望塵莫及
不同地區(qū)能考上北大的學生,那都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頂尖學霸,但學霸和學霸之間也是存在壁壘的,都說能考上清北這種名校的學生,那得是既努力又有天賦的類型,而在校園內,這種努力和天賦的比例往往決定了結局。
如果天賦太少、空有努力的話,那無疑是死讀書的性子,努力再多估計也難以突破普通人智商的天花板;可若是努力太少,只有天賦的話,也難以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脫穎而出。
![]()
而能考上清北這種高水平院校的學生,無一例外是既有天賦又肯努力的類型,不服氣的人,看了北大多人群聊的內容后就能明白了什么叫真正的望塵莫及。
北大新學期有一門課程,是本科生新開的課程,這也就意味著該學科不僅沒有往期真題,也沒有任何多余的復習資料可以參考,一般院校如果有這種課程,學生們肯定求著老師劃重點了。
![]()
但北大的學生可不一般,他們不僅迅速接受了這一現(xiàn)實,并且開始發(fā)動群眾的力量尋找解決辦法,這些學生自發(fā)地組成了70多人的群聊,并且每個人都開始分工明確地整理資料。
這70多名北大學子僅僅用了2天的時間,就整理出了3份文件,一份是11.7丸子的課堂錄音稿件,一份是3.6萬字的重點知識筆記,一份是8k字的模擬試題以及對應的答案。
![]()
同學們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嗎?就這些工作內容,70個人用兩天時間就能完成,這足以說明這70多個人的學習效率和工作效率都不是一般的高,且擁有著超乎常人的執(zhí)行力。
為啥企業(yè)總是偏愛清華北大的高材生?答案顯而易見
對比普通院校的學生面對期末考試的狀態(tài)就能明白,差距在哪了:一門學科如果開課多年,固有的復習資料還不知道是多少年前畢業(yè)的學長、學姐們整理出來的“古早版”。
![]()
而如果這門課程是新開的,學生們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不是自己解決問題,而是求著老師劃重點,如果老師拒絕了,多數(shù)學生也只會在網(wǎng)上和論壇中罵老師,順便賭一把閱卷不要太嚴苛。
而北大的學子不僅有著極高的執(zhí)行力,也的確擁有解決問題的實力,否則很難在2天的時間內就分工明確地自發(fā)完成這些內容,如果二者缺乏其一,這些工作量都不是普通人2天能完成的。
![]()
看到這里想必大家也能明白為什么好企業(yè)都喜歡清華北大的學生了吧,其實工作和學習在理論上的相通的,靠的都是高執(zhí)行力和解決問題的實力。
同樣的工作量,北大的學生70人可以用2天自發(fā)地完成,且結果趨近于完美,如果是有組織性地完成可能需要更少的時間或者更少的人;但如果換成普通院校的畢業(yè)生呢?
![]()
那必然自發(fā)性和工作能力都要有一定程度的下滑,那么就勢必需要更多的時間或者更多的人力來完成這項任務,盡管有些人不愿意承認高考的分數(shù)足以決定一切,但事實擺在眼前:分數(shù)背后的差距,其實早就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了。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