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聽說過“文姬歸漢”這一典故,蔡文姬精于詩文書畫與音律,她被譽為“華夏第一才女”。漢末亂世之時,她被胡人擄去北方,曹操后來花巨資才將她贖回。蔡文姬能成為才女,離不開父親蔡邕多年的教導。蔡邕不僅當世大儒,也是“筆法”的第一代傳人。
![]()
據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筆法)蔡邕受于神人而傳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鐘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也就是說,鐘繇、二王以及之后的歐、虞、褚、薛、顏、柳等大宗師,都是蔡邕的徒子徒孫而已。
![]()
蔡邕精于篆隸,對書法理論也頗有研究,有《篆勢》《筆賦》《筆論》《九勢》等書論傳世。同時,蔡邕還獨創了一種字體,那就是“飛白書”。張懷瓘《書斷》記載:“創造飛白,妙有絕倫,動合神功”。
![]()
“飛白書”是根據篆書發展而來,也被稱為“草篆”,書寫時非常考驗筆者功力,因筆畫中有的似鳥頭燕尾,又似鳥頭鳳尾,橫豎筆畫絲絲露白,用墨燥潤相宜,似枯筆寫成,故得此名。
![]()
這一字體在唐代以前較為盛行,張芝、曹丕、簫子云、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都擅長這一字體,北宋文人顏書還寫了一篇《飛白賦》贊揚這一字體。目前傳世的飛白書真跡極為稀少,《升仙太子碑》雖然留有飛白書跡,但只有“升仙太子之碑”六個字。
![]()
而1971年陜西省禮泉縣,發現了一塊“飛白體”字數更多的墓碑,這也是陜西省唯一一塊飛白書古碑,它就是《尉遲敬德墓志》。尉遲敬德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深受太宗李世民賞識,為李世民登基立下了汗馬功勞。
![]()
此墓志立于顯慶四年(659年),墓志蓋邊寬120厘米,厚25厘米,碑身刻有楷書銘文,而墓志蓋則是以“飛白書”鐫刻而成,共5行、行5字,總計25個字,釋文為:“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國鄂國忠武公尉遲府君墓志之銘”。
![]()
這些字寫得極為精到,讓世人看到了“飛白書”的真實面目。筆面斂鋒起筆,行筆牽絲引帶,首、尾處理靈巧自然。結字舒展開闊,波磔凌厲干脆。每一個筆畫都是由一簇一簇的細絲攢成,這也非常符合“飛白書”的來歷。
![]()
相傳東漢靈帝時修飾鴻都門的匠人用刷白粉的掃帚寫字,蔡邕得到靈感,于是創造了“飛白書”。這一字體的精髓之處就在于篆隸筆意和筆畫像缺少墨水的枯筆寫成。《尉遲敬德墓志蓋》完美還原了這些核心要素。
![]()
由于書寫難度太大,且易識性較弱,“飛白書”逐漸成了一門小眾字體。如今書壇,能把它寫好的人非常少,尤其是字里行間那種牽絲引帶的仙氣,更是很難還原。
![]()
您對“飛白書”有什么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