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了我的給我送回來,吃了我的給我吐出來。”當年大張偉這首紅遍大街巷尾的歌,如今聽起來,倒像是廣州農商行一些員工心情的寫照。
最近,不少廣州農商行的員工在網上發帖,說銀行要求他們把2022年到現在領的過節費退回去,每人加起來差不多1萬4千塊錢。
退款分階段執行,首期先繳2500元現金,剩下的部分,從以后的工資里慢慢扣。
對于這事,廣州農商行的回應是:這是為了“進一步規范津貼福利發放,確保符合制度和規定”。
他們還表示,已經和員工做了說明,“絕大部分員工表示理解和支持”。
不過有意思的是,退錢這事并沒有正式的紅頭文件,而是靠各個分行、支行的行長一層一層口頭傳達下去的。
這種“不留痕”的操作,讓人不禁想起之前網上一個很火的討論:為啥郵箱在國內不太流行?
有個高贊回答說:很多公司領導特別害怕擔責,謹慎到了什么地步?
不但不回郵件,甚至短信,微信這些白紙黑字的方式,統統都不會回復,不會給你任何機會可以拿捏他錯誤的機會。
要談重要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把你叫到他辦公室,只會跟你面談,或者實在不行,兩個人不在一個地方,就打電話給你說。
總之是一句話,一切有利于留痕的溝通方式,他都不會采用。
而廣州農商行非正式的傳達方式,不得不讓人質疑這其中操作的規范性和透明度。
過節費到底能發多少才合規?根據廣東省總工會今年初發布的規定,基層工會在法定節日可以發慰問品,但一年總額不能超過人均3000元,而且不能發現金、購物卡和代金券。
這么看,廣州農商行之前發的過節費,確實是超標了。
再看看這家銀行的員工規模:截至2025年上半年,總共有13029名員工,其中勞務派遣人員425人。半年時間里,員工人數減少了370人。
如果按每人退1.4萬元來算,銀行預計能收回超過1.7億元,這對任何一家銀行來說,都不是個小數目。
這幾年,廣州農商行的業績壓力不小。
去年營收158億元,下滑了13%;凈利潤21億元,減少了21%。往前看,2023年營收降了19%,凈利潤降了25%;2022年營收也跌了4%,不過那年凈利潤還增長了10%。
總體來看,過去三年,無論是營收規模還是賺錢能力,廣州農商行都處在下行通道里。
而他們要求員工退費的年限,正好和這個業績下滑期重疊。
而且,這已經不是廣州農商行第一次要求員工退錢了。
早在2022年,就有員工被要求退回2019年的“冬至”節日費600元。當時網傳的圖片顯示,銀行是“根據巡查整改要求”來執行的。
事實上,在如今整個銀行業,“工資延期支付+追索扣回”已經越來越常見。
自從2021年初,原銀保監會發文要求銀行保險機構建立績效薪酬追索扣回機制后,大部分上市銀行都在2024年年報里提到了這個制度。
有10家上市銀行靠這個機制“追回”了約1億元。
更值得關注的是,近幾年廣州農商行多名核心高管相繼落馬。
去年10月,原副行長羅金詩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他2016年辭職,離開八年后還是沒能“安全著陸”。
在羅金詩之前,原行長易雪飛也已經落馬。易雪飛在廣州農商行當了十年行長,2023年離任后被查。
而2019年,該行原黨委書記、董事長王繼康也因嚴重違紀違法被查處。他在任職期間涉嫌收受財物高達2.85億元。
說起來有點戲劇性的是,2009年廣州農商行獲批開業時,王繼康是首任副董事長和行長,而易雪飛、羅金詩當時都是副行長。
這三個人作為銀行的籌建元老,曾經一起共事多年,如今卻相繼落馬,令人唏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