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修建華西壩建筑群的加拿大建筑師
——蘇繼賢
譚 凱
位于錦江南側的四川大學華西校區,前身為創辦于1905年的華西協合大學,其建筑融合中西文化,歷經百年風貌依舊,生動展現了百年華西的絕代風華,被稱為建筑史上的奇觀。這不僅歸功于英國建筑設計師弗烈特·榮杜易,也得益于李克忠、葉溶清和人稱“蘇木匠”的蘇繼賢(Walt Small)等加拿大建筑師。
1908年,蘇繼賢踏上了中國的土地,當時華西協合大學尚在籌建中,蘇繼賢遂前往自貢、樂山等地主持修建醫院和教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
蘇繼賢(圖源:《楓落華西壩》)
1925年,華西壩建筑群進入建設高潮期,蘇繼賢接任華西協合大學建筑總工程師、建筑部主任,按照榮杜易設計的藍圖,在李克忠、葉溶清建設成果的基礎上,繼續修筑工程。他孜孜不倦地在華西協合大學工作,先后主持修建了華西協合大學圖書館、鐘樓、醫牙科樓、教育學院、化學樓、大學醫院等華西壩建筑及英美會福音堂(后更名為基督教恩光堂,位于成都市四圣祠北街17號)。
蘇繼賢對待工作十分嚴格,剛一上任,便來到工地,要求工匠們拿著鋸子、刨子、釘錘、墨斗等工具站成一排。這些工匠個個信心滿滿,對蘇繼賢的挑選方式不以為然。蘇繼賢不關注工匠們的面孔,只彎下腰來仔細觀察他們手中的工具是否符合標準,他不時拿起一把鋸子,看看鋸齒,又拿起一把斧頭,看看鋒刃。經過一番仔細挑選,大半工匠都落選了。但選出的木匠還需經過第二輪考核才能被正式錄用,蘇繼賢要求工匠們用四個工時做一扇門或窗,超時或者提前做完都會被淘汰。
![]()
蘇繼賢(右邊站立者)在修建工地現場指揮(圖源:《蛇杖華西壩》)
蘇繼賢深知修建一所大學的不易,因此他不知疲勞,天天泡在工地上。他在巡視工匠們做活路時,常搖晃工匠們站人放物的馬凳,測試是否穩當,若馬凳搖晃不定,立即叫停。在蘇繼賢近乎苛刻的管理下,工匠們無論老幼,個個備受“夾磨”(指強制性磨煉、刁難)。經蘇繼賢“夾磨”過的工匠們,技術有了提高,后來到務工市場找工作還能冒幾個英語單詞,很能唬人。
蘇繼賢對待工作不容馬虎,為人卻親切謙和。星期天只要有空,蘇繼賢總會和工匠們坐在茶館里喝大碗茶、擺龍門陣、學說四川話,茶館里常笑聲不斷。工匠們見著蘇繼賢都尊稱“撕帽兒先生”,背地里卻叫他“蘇木匠”,蘇繼賢聽見后并未生氣反而哈哈大笑接受了這個外號。
一天半夜,兩個在鐘樓守材料的工匠發現自己晾的衣服被偷走了,他們循著聲音追到生物系教授丁克生家,認定是丁克生家養奶牛的師傅偷了衣服。于是二人翻墻而入,摸到牛棚,不容分說將養牛師傅痛打一頓,抱著掛在繩子上的衣服回去了。第二天早上,兩個工匠卻發現抱回的衣服不是自己的,想到不僅錯怪了養牛師傅,還將人打得不輕,一時手腳無措。當丁克生找上門來時,蘇繼賢卻未責怪二人,還替他們道歉,備好禮物探望被打傷的師傅,兩位工匠如釋重負,對蘇繼賢不勝感激,逢人就說“蘇木匠”是真朋友。
20多年里,蘇繼賢秉承對歷史負責的精神,精心施工,嚴格管理,將榮杜易的圖紙變成中西合璧的華西壩建筑群。但在他看來,這都歸功于中國工匠,若沒有這些工匠夜以繼日地辛苦工作,圖紙永遠不會變成現實。因李克忠、葉溶清早早離開中國,所以每當提到華西壩建筑群,老成都人都會異口同聲地說是“蘇木匠”修的。1949年,全部工程結束;1952年,蘇繼賢全家返回加拿大。
歷經百年風雨,華西壩建筑群仍氣宇軒昂,成為成都現代化高樓大廈叢林中鮮明獨特的風景線,那浸透古韻的青磚黑瓦,精致典雅的歇山式屋頂,還有點綴其間惟妙惟肖的遠古神獸,都銘記著蘇繼賢等外籍建筑師們的畢生辛勞,也見證著東西方文化在成都的和諧交融,繼續為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添彩增色。
來源:方志武侯(選自《楓落華西壩·永遠的“蘇木匠”》,參考《華西壩記憶·心系華西壩的外國友人》)
作者:譚 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