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全球吃米飯最多的國家之一,日本的糖尿病粗死亡率卻排在經合組織發達國家里的低位。更讓人意外的是,據日本厚生勞動省2025年《國民健康報告》,日本成人肥胖率僅4.5%(BMI≥30為肥胖標準),糖尿病患病率8.1%,這兩項數據都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
很多人會疑惑:同樣是吃白米飯,為啥我們總擔心血糖高、怕長胖,日本人卻能放心吃?其實答案不在“米飯”本身,而在他們圍繞米飯的一整套生活習慣里。
- 不是白米飯的錯,是你吃的米“少了點東西”
不少去過日本的人會發現,當地的米飯和我們常吃的不太一樣——超市里的米大多米粒完整,頂端還帶著一點點淡黃色的胚芽,摸起來顆粒感更明顯,口感沒有國內精白米那么軟糯。
![]()
一位長期研究飲食與代謝的營養師(曾多次赴日調研)就提到,日本人為了保留米飯的營養,很少把胚芽去掉。要知道,胚芽里藏著大量B族維生素,這種營養能幫身體更好地代謝碳水化合物,避免糖分在血液里堆積。反觀我們,很多時候為了追求“香、軟、糯”的口感,會把米的胚芽和麩皮都磨掉,最后剩下的精白米,營養只剩碳水,吃多了自然容易血糖波動。
更關鍵的是,日本人吃米飯很“克制”。不管是家庭聚餐還是餐廳套餐,米飯都只用小碗裝,每餐量基本控制在150g左右(大概普通小碗的一碗),從不會像我們有時那樣“添第二碗”。
光選對米、控制量就夠了嗎?其實不然,他們每餐必搭的“小東西”,才是控糖的真正助力。
- 從唐朝學的“發酵手藝”,成了控糖神器?
你可能想不到,日本人愛吃到餐餐不離的發酵食物,最早是從中國學來的。
早在唐朝,日本就派使者來中國學習發酵技術——怎么腌泡菜、怎么做豆醬,這些咱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被他們帶回國內后慢慢改良,最后琢磨出了納豆、味增、腌蘿卜這些特色發酵食品。
![]()
現在去日本吃飯,不管是酒店的早餐,還是普通人家的晚餐,桌上總會有一小碟發酵菜:早上配米飯的納豆,中午佐餐的腌黃瓜,晚上味增湯里的發酵豆制品,甚至連配壽司的醬油,都帶著發酵的咸香。這些發酵食物里的益生菌,能幫腸道維持穩定菌群,哪怕偶爾蔬菜吃得少(日本蔬菜價格高,很多家庭不會買太多),也能保證腸道通暢,間接幫身體控制血糖。
有調研顯示,常吃發酵食物的日本人,餐后血糖峰值比不吃的人低10%-15%(該數據為行業調研結果,待官方進一步確認)。而且他們不會只吃發酵菜,還會搭配魚類、豆腐、海帶這些優質蛋白和膳食纖維,一整餐下來,碳水、蛋白、纖維比例均衡,血糖自然不容易“飆升”。
不過發酵食物+好米飯,還缺了最后一步——要是不“動起來”,再好的飲食也難擋長胖和血糖高的風險。
- 每天6000步,才是“隱形控糖藥”
很多人忽略了,日本人低肥胖率、低糖尿病率的背后,還有個重要原因:愛走路。
在東京、大阪這些城市,你很少看到有人“久坐不動”——上班族要么步行去地鐵站,要么下班后繞路走回家,每天步行量基本能超過6000步;退休的老人更愛動,早上去公園散步、打太極,下午去超市買東西也愿意走路去,很少開車。
除了愛動,他們的健康意識也很強。日本規定,企業要定期給員工做體檢,社區也會給老人免費測血糖、血壓,一旦發現血糖偏高或體重超標,會有專業人士給出飲食和運動建議。早發現、早調整,自然能減少糖尿病和肥胖的風險。
![]()
這里要提醒一句:不是日本人吃白米飯就絕對不會得糖尿病。日本也有糖尿病患者,大多是年齡偏大、不愛運動,還喜歡吃高油高糖零食的人。所以關鍵不是“能不能吃白米飯”,而是“怎么吃、吃多少,以及吃完動多少”。
你平時吃米飯會控制量嗎?有沒有試過胚芽米或者自制發酵菜?歡迎在評論區聊聊你的經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