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一個醫生在整形外科領域什么都做,那就一定什么都做不好。”
——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八大處整形醫院)乳房整形中心主任
穆大力
本文為《大美界》獨家專訪原創
作者 | 楊楊楊
“用我的嚴謹和專業,呵護女性。”從2022年5月30日在抖音發布第一條科普視頻至今,穆大力已累計發布400多條內容。
作為一名曾經的攝影愛好者,穆大力購置過不少專業設備,如今卻無暇顧及,任其塵封。他把時間盡可能擠出來,投入醫學科普——在他看來,這是醫生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身為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乳房學組副組長、中國整形美容協會乳房整形分會副會長、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內窺鏡分會候任會長,穆大力的日常安排極為緊湊:早晨7點前到崗,帶領團隊查房、完成手術,利用碎片時間撰寫文章、制作科普內容,并與患者溝通。每周他出診兩個半天,周末則頻繁參與各類學術會議與授課。
“這輩子能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很不容易。正好我做的這個工作,我特別喜歡,這比高收入能給我帶來的快樂更多。作為一名醫生我挺自豪的,受人尊重、有成就感。”在與《大美界》的對話中,穆大力如此總結自己二十余年的從醫心得。
1
成為一名大醫生
穆大力的醫學之路始于父親的影響。
“我父親是法官,但從小就不斷灌輸我,醫生是一個讓人尊敬又穩定的職業。”正因此,高考時他所有第一志愿填寫的都是醫學院,最終進入河北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
畢業后,穆大力順利進入河北省最大醫院成為一名普外科醫生。在多數人看來,這已是相當不錯的職業起點,但他并不滿足。“我想去頂尖的學府深造,做更優秀的醫生。”
憑借“天道酬勤”的信念,他成功考入協和醫學院攻讀整形外科研究生。整形外科涵蓋多個細分方向,如面部整形、脂肪移植和乳房整形等,他毅然選擇了技術難度高、挑戰性強的乳房整形領域。
“我很幸運,2003年入學之初就跟隨乳房整形美容再造方面的權威專家欒杰教授學習。老師告訴我,作為一個優秀的外科醫生,要能做能想能說能寫。”不是兩條腿走路,是多條腿走路,而且每條腿都得很粗才行。
2006年,穆大力獲得博士學位,并于2010—2011年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學中心及梅奧醫學中心分別任客座教授及訪問學者。
![]()
▲穆大力
多年深耕乳房整形,讓穆大力在內窺鏡雙平面假體隆乳、自體脂肪移植、男性乳腺切除等領域積累了深厚的技術與學術底蘊。他發表SCI論文71篇,核心期刊論文50余篇,主編或主譯專著4部,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獲第三屆“國之名醫.優秀風范”。
“醫生磨煉的除了手術技術,還有創新能力、科研能力、心理學的研究、科普的能力等,與患者的溝通也同樣重要。沒有創新,只是機械重復一件工作的話,那真的就成了手術匠了。”穆大力強調。
2
專注乳房整形這一件事
“開始學乳房整形這個專業時,整個市場還沒有現在這么火。”在乳房整形外科領域耕耘22年的穆大力回憶道。
據他介紹,乳房整形專業就是“大的變小,小的變大,有的變沒,沒的變有”。這類手術大多需住院并在全麻下進行,門診局麻類小手術占比很低。
“初次手術好比拿來一塊布料讓我做衣服,修復手術則像修改一件不合身的衣服。而經歷多次手術后的修復,就如同拿到一件非常破舊的衣服來修改——修復次數越多,難度就越大。”
如今,穆大力已經頗為嫻熟。訪談當天,他上午已完成半日門診,接診了28位者求美者,其中有4位已經超過50歲。在他看來,乳房整形手術在一定程度上屬于“奢侈品”,旨在提升生活品質。“誰說年紀大了就不能追求美?”
除門診外,他當天一共有5臺手術。在與他見面時,其已完成其中兩臺,剩余3臺分別為:乳房肥大縮小整形、男性乳腺切除和吸脂豐胸。
![]()
▲穆大力在手術中
穆大力表示,乳房過大所帶來的身體和心理上的痛苦,要遠遠大于乳房過小,而且這種病例很多。
乳房縮小術屬于四級手術,技術難度甚至高于乳腺癌切除,是一項復雜的大手術。因此,前來尋求這類手術的求美者多伴有肩膀和背部疼痛等問題。
穆大力指出,有些男性因為乳腺發育,夏天從來沒穿過緊身的T恤,也沒敢到過公共浴室。“對身體的影響其實并沒有那么多,但是對個人心理上的影響很大。”
乳房縮小術后,通常需經過一段時間才能呈現理想效果。組織需要在張力和重力作用下重新分布,逐漸定型。就像新皮鞋初穿時可能不適,穿久了才會越來越合腳。
吸脂豐胸手術操作雖相對簡單,但要真正做好卻并不容易,關鍵在于減少并發癥、提升脂肪存活率等相關技術的把握。
此外,穆大力也經常進行乳房“奧美定”取出手術。盡管奧美定(聚丙烯酰胺水凝膠)作為組織填充劑已于2006年被禁止臨床使用,但仍有大量求美者曾注射過該物質。“既有尚未取出的患者,也有取出后出現乳房畸形而來修復的患者。”
他強調,整形外科醫生雖從事的是手術工作,但更多時候,他們給予的是心理上的安慰。“僅把手術做完,未見得能解決他/她的問題,而對求美者的心理暗示會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們經常會見到做隆胸手術的求美者,做手術之前很自卑和害羞。做完手術后會變得特別有自信,我非常欣慰。”
3
醫生和患者的雙向奔赴
“我們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在全世界是規模最大的整形外科專科醫院。”穆大力表示,“中國在乳房整形技術和水平,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國際一流。我們是全世界最早應用內窺鏡雙平面技術的醫院,有很多全世界范圍內的創新技術。目前,我們已經主辦了十幾年內窺鏡隆乳術的培訓班,從新加坡、泰國、中國臺灣等地區,有超過幾百位醫生前來接受過培訓。”
就手術技術而言,穆大力認為中國醫生的手術更為精細。
“為什么我們要用內窺鏡來做這個手術,而歐美從來不用?亞洲人的皮膚容易長疤,醫生在做手術時更傾向于把疤痕放到隱蔽的位置。歐美人是不易長疤的,這是巨大的差異。所以,東西方在手術技術上有非常大的不同。”穆發力強調。
對比國外,穆大力指出國內整形行業仍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體制差異。乳房整形手術不在醫療保險覆蓋范圍內,因此該專業發展受到一定制約。例如,乳腺癌切除術后的乳房再造,在國外由醫保承擔,在國內則需完全自費,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該領域的發展。
第二,資料收集和患者隨訪。國內求美者對術后醫囑的依從性沒有國外求美者好。
在穆大力看來,隨訪是臨床研究的重要一環。若缺乏高質量的臨床數據,不僅難以發表高水平論文,也不利于手術技術的進一步突破。
“整形是一個特殊的行業,比如說我原來在普外科時,患者很愿意和醫生成為朋友,以后看病方便啊。而乳房整形相對私密,做完手術以后求美者更希望沒有人知道,在進行電話隨訪時,部分求美者還會否認曾經手術。”
而如今,隨著新媒體興起,醫患溝通的方式也在劇變。穆大力明顯感受到,如今的求美者“越來越專業”。
“有人會提前讀完我所有的文獻,帶來的資料比我的研究生還全。”他笑著說,“通常,多數求美者來醫院會做兩件事:讓醫生看看有沒有條件做手術;預約手術時間。”
有些求美者事先做了很多功課,對醫生、手術、技術都已經很了解,做了很好的心理建設,在看診的20分鐘內就能做決定。
每個人對手術都有一個期望,所有的人都要術前溝通,求美者要把他自己的想法比較清楚地描述給醫生,醫生來要判斷他/她想要的結果能不能達到。
醫生和求美者要很詳細地去溝通手術實際上能達到的實際效果,以及可能會帶來的風險,能達成共識時才能做手術。
“醫生和求美者擁有共同目標,本質上是一種契約關系。”穆大力坦言“沒有任何人比醫生更希望手術成功。”
誰是你眼中的整形大醫生?留言滴滴《大美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