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養育孩子,從來不是一件輕松的事。父母既要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又要留意他們的情緒變化與行為信號。
孩子還不會準確表達自己的不適,往往用簡單的幾句話來傳達問題。可如果父母一時疏忽,忽略了這些“小信號”,可能會釀成大麻煩。
最近,一位媽媽的經歷讓很多家長深有觸動。她5歲的女兒總說“屁股疼”,媽媽起初以為孩子在撒嬌,沒想到最終被醫生告知——病情已經拖晚了。
![]()
5歲女兒總喊“屁屁疼”,檢查結果讓媽媽愧疚不已
鄰居家的小女孩樂樂(化名),是個活潑可愛的孩子。最近,她總是皺著眉頭對媽媽說:“媽媽,我屁股疼。”
媽媽起初沒放在心上,覺得可能是孩子貪玩摔了一下,或者只是說著玩。
可幾天過去,樂樂仍舊反復喊疼。媽媽這才注意到情況不太對勁:孩子上廁所時動作很小心,甚至有點抗拒坐馬桶。于是,她決定帶孩子去醫院看看。
醫生仔細檢查后,眉頭緊鎖地告訴她:
“孩子得了陰道炎,病情已經發展得比較嚴重。”
媽媽當場愣住,心里一陣發涼。她不明白,5歲的孩子怎么會得“陰道炎”這種病?
經過醫生詳細詢問后,原因漸漸浮出水面—— 原來,樂樂和媽媽平時會一起泡澡;洗衣服時,孩子的內褲和大人的衣物混在一起洗。
再加上有時沒及時更換小內褲,這些細節疊加,最終引發了感染。
醫生搖頭嘆息:“如果再拖幾天,可能要住院治療了。”
聽完后,媽媽愧疚得眼淚直流,反思自己平時在育兒細節上的粗心大意。
![]()
細節決定孩子的健康,父母千萬別掉以輕心
樂樂的經歷,其實是很多家庭的縮影。父母總認為孩子還小,很多事情“沒關系”,但正是這些“沒關系”,隱藏著對健康的最大威脅。
接下來,果媽想結合自己的經驗,聊聊父母在日常育兒中必須重視的四個關鍵細節。
一、孩子說“疼”,請別輕易忽視
孩子的語言能力有限,很多時候他們并不會準確地表達身體的不適。當他們說“疼”“癢”“不舒服”時,其實已經是身體在發出求救信號。
以樂樂為例,她一開始就通過語言告訴媽媽“屁屁疼”,但媽媽誤以為是撒嬌,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父母要記住:
孩子說“不舒服”時,第一反應不是懷疑,而是觀察與了解。
可以細心查看孩子的身體狀況,必要時盡快帶去醫院,哪怕只是小問題,也比事后后悔強。
二、孩子和大人的衣物必須分開洗
很多家庭為了圖方便,會把孩子的衣物與成人衣物混洗,尤其是內衣褲。這種做法看似省事,卻非常危險。
成人衣物上可能附著各種細菌或真菌,孩子的皮膚嬌嫩、免疫力弱,很容易通過衣物接觸感染。
![]()
正確的做法是:
孩子的衣物要單獨清洗,最好使用嬰幼兒專用的中性洗衣液;
內衣褲應放在陽光下充分晾曬;
洗衣機內桶也應定期清潔,避免細菌滋生。
這些看似繁瑣的小步驟,其實就是孩子健康的“防護罩”。
三、避免與孩子共浴
不少家長喜歡和孩子一起泡澡,覺得這樣既增進感情,又能順便洗干凈。但實際上,這樣做容易讓孩子暴露在交叉感染的風險中。
![]()
成人的皮膚細菌群與兒童不同,即使父母身體健康,也可能攜帶一些對孩子有害的微生物。尤其當家長患有皮膚炎癥、婦科疾病時,更可能通過水體傳播。
建議父母:
- 孩子的洗澡盆、毛巾要專人專用;
- 兒童泡澡時間不宜過長,水溫控制在37℃左右;
- 洗完澡后及時擦干私處,保持干爽。
這些看似小事,卻是避免感染的重要步驟。
四、定期體檢,防患于未然
很多家長以為,孩子吃得好、睡得香,就說明身體沒問題。其實,兒童體檢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
一些疾病在早期并無明顯癥狀,只有通過體檢才能發現。定期帶孩子去醫院進行全面檢查,可以及早發現隱患,及時干預。
一般來說,3歲以下的孩子建議每半年體檢一次; 3歲以上的孩子可每年體檢一次。
體檢不僅包括身高、體重、視力聽力等基礎項目,也要關注生殖健康、皮膚、消化系統等方面。
果媽寄語
作為一名兩個孩子的媽媽,我深知養育的艱辛。 我們不可能做到完美,但可以盡量做到用心。
當孩子說“媽媽,我疼”的時候,請放下手機,認真傾聽;
當你覺得“應該沒事”時,請多看一眼、多問一句;
因為父母的一次關注,可能就能避免一次遺憾。
孩子的健康,是家庭幸福的根基。
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從洗衣服、洗澡、體檢這些小事做起,用行動守護孩子的成長。
?圖源網絡|侵刪
作者簡介:果媽,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注分享育兒知識、親子教育經驗、婚姻家庭感悟,歡迎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