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10月15日到10月18日,短短72小時內,五位來自不同領域的知名人物相繼離世。
他們之中,有百歲傳奇,也有青年才俊。
他們的離開,是一個時代的告別,也是一種精神的傳承。
10月18日中午,楊振寧的正式訃告公布。
![]()
這位103歲的物理學巨匠,走完了他的百年人生。
很多人都以為他是早已隱退的科學家,但實際上,直到生命的最后幾年,他還活躍在講壇與學術領域。
哪怕身體不如從前,也沒有完全離開他熱愛的物理世界。
1922年出生的楊振寧,少年時期就展現出驚人的天賦。
![]()
1945年,他以庚款留學赴美,走入世界頂尖科研圈。
1957年,他和李政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當時國際物理界的標志性人物。
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他因為種種限制未能立刻歸國。
![]()
有人質疑他加入美國國籍,指責他不夠愛國。
可事實是,面對冷戰與封鎖,一位華人科學家能否回國,并非自己說了算。
1971年,楊振寧終于踏上了回國之路。
從那以后,他像一座橋梁,一邊連著海外學者,一邊牽起中國的科學未來。
他鼓勵華人科學家了解中國,用演講、學術交流、實際引薦,一點點修補著彼時中外之間的隔閡。
2003年,81歲的楊振寧決定回國定居。
那一年,他把自己所有的科研資料、著作、經驗留給清華,留給了中國的年輕人。
他沒有選擇安度晚年,而是繼續站在講臺上,和學生一起討論科學的邊界。
![]()
他用生命最后的幾十年,完成了歸國與傳承。
103年的人生,他見證了中國科技從落后到崛起,也將自己的一生交給了物理與祖國。
另一位百歲老人,在同樣的時間悄然告別。
10月17日,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去世,享年101歲。
他不是中國人,卻在中國無數人的記憶里留下了深刻的一筆。
1995年,作為當時的日本首相,他首次公開承認日本侵略歷史,并在紀念日發表“村山談話”。
那一年,是日本戰敗50周年。
他沒有選擇回避,而是在演講中明確表達日本在二戰中所犯下的錯誤,并向受害國道歉。
這種舉動,在日本政壇極為罕見,也引起了右翼勢力的極大反彈。
但他沒有收回一句話。
即使在退休多年后,村山富市仍頻繁發聲,堅決反對篡改歷史的行為。
1994年訪華時,他曾特意前往盧溝橋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面對歷史傷痕,他親筆題詞:正視歷史,祈日中友好、永久和平。
這位老人把道歉變成了責任,把反思變成了行動。
當歷史總被人選擇性遺忘時,他成為了少數直面過去的政治家。
如今村山富市離開了,但“村山談話”仍在中日外交與歷史教育中被反復引用。
有些人不因權力而偉大,而是因為敢于承認錯誤而讓人尊敬。
10月15日,哈爾濱傳來一則消息:王嘉良去世,享年94歲。
對普通人來說,王嘉良的名字未必耳熟能詳。
![]()
但在中國象棋圈,他是被尊為“北派宗師”的一代宗師。
他是東北象棋的奠基人,黑龍江棋院的創辦者,是象棋界實打實的開山人物。
年輕時的王嘉良就展露鋒芒,身高一米九,棋風如人,大開大合,行棋如虎。
1956年首屆全國個人賽,他一路沖到最后,只差一步就能摘得冠軍。
![]()
決賽的關鍵對局中,他遺憾失利。
此后連續三屆比賽,他屢屢進入前三,卻始終與冠軍擦肩而過。
三次亞軍,十次前六,十四次前十。
這樣的成績單,在任何體育項目中都堪稱偉大,但卻又讓人心生遺憾。
![]()
可王嘉良自己沒把這個當遺憾,而是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育人上。
他一手培養出趙國榮、王琳娜、郭莉萍等多位全國冠軍。
他開設棋院,撰寫棋書,推動黑龍江象棋走向全國。
![]()
哪怕年過六旬,他依然能在棋盤上與許銀川戰平。
對胡榮華、楊官璘這些頂級棋手,也都曾取得過不俗戰績。
他或許沒捧起全國冠軍獎杯,但他用另一種方式贏得了更持久的榮譽。
![]()
如今他雖然離開了,象棋圈依舊流傳著他的故事。
在北京,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研究所的原所長郝玉書教授也于10月16日去世,享年91歲。
他從醫超過六十年,是中國血液學領域公認的領軍人物。
最早提出“白血病前期”這一概念,并主導建立了中國健康人群血象基線,為后來醫學研究提供了重要標準數據。
![]()
這不是一件轟動的事,也不會引起網絡狂歡。
但它對整個醫療行業的推動和后續研究的精度,有著深遠影響。
郝玉書這一生為人低調,治學嚴謹,行醫認真。
即使退休,也常年奮戰在臨床一線。
![]()
他培養了一大批血液學的專業人才,也把一生交給了病房、實驗室和教室。
相比頭銜和榮譽,他更在意的是身邊這些能延續他研究方向的年輕醫生。
這些年,越來越少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正是因為他,今天我們對血液疾病的理解才有了明確方向。
![]()
他的貢獻,早已成為行業基礎的一部分。
如果說前面幾位都是有身份、有成就、有影響力的名字。
那最后一位離開的,是一個普通人。
趙彩文,抗癌博主,年僅37歲。
![]()
在網絡上,他還有另一個名字——山西小趙。
幾年前他被確診白血病,面對突如其來的病情,他沒有逃避,而是選擇將自己的抗癌過程記錄下來。
他的鏡頭里沒有濾鏡,也沒有美化。
有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化療、嘔吐、虛弱、掉發,和一個普通家庭為了延續生命傾盡所有的全過程。
起初,很多人只是圍觀。
但隨著他的作品更新,越來越多網友開始關注他的身體狀況,為他加油、送祝福。
一度,他的狀態有所好轉,讓人看到希望。
可惜希望沒能撐過命運的安排。
2025年10月16日,趙彩文去世。
妻子在社交平臺發出訃告,寫下那句“你長眠我常念”。
這位曾在生命邊緣頑強掙扎的青年,就這樣離開了。
趙彩文的故事不是為了博眼球,也沒有資本炒作。
![]()
他只是把生活最真實的一面,呈現在鏡頭前。
這一份坦誠與勇氣,足以打動人心。
他的去世,不只是家人的悲痛,也是無數關注過他的人無法接受的失落。
這世上最沉重的,不是病痛,而是看著希望慢慢熄滅卻無能為力。
![]()
趙彩文的離開,是一場沒有掌聲的謝幕。
但他留下的每一個畫面、每一句話,依然提醒著人們:珍惜健康,活好當下。
從百歲科學家,到剛滿三十七歲的抗癌青年。
他們的年齡跨度近七十年,人生方向也毫無相同。
可他們都曾認真活過,認真愛過,在各自領域里,努力留下了屬于自己的痕跡。
人生有限,但他們留下的精神不滅。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