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華蜂在秦嶺的千萬次振翅,不僅是采蜜的軌跡,更是給這片山脈寫就的生命詩行。
那些藏在日常里的饋贈,讓秦嶺的每寸土地都透著生機。
讓我們循著蜂鳴,探尋中華蜂與秦嶺的生態羈絆、與秦蜀古道的文明交融、與留壩人民的溫情相依,解鎖留壩的生態密碼,感受秦嶺的人文溫度,共同見證這片秘境里中華蜂譜寫的傳奇。
![]()
![]()
留壩的初秋,晨霧還沒漫過櫟樹的腰際,老蜂農已扛著錛子鉆進了后山。
目標是生長在陰坡的百年樺木——這是祖輩傳下的規矩,「樺木質地密,不滲蜜、不招蟲,中華蜂才肯住」。
他指尖劃過樹干,在一處淺褐截面停住,「就是它,木紋順,鑿桶不裂。」
![]()
錛子落下的聲響在山谷里輕顫,木屑帶著樺木特有的清香落在腳邊。
鑿桶有講究,桶身留三寸厚,太薄擋不住寒氣,太厚嫌悶。
把圓木對半剖開后,用木銼將樹心糙面磨得如掌心般光滑,防止刮傷蜂群的翅膀。
接著從竹筐里掏出曬得半干的水竹,劈成細如麥稈的篾條,編織時特意留了半指寬的縫隙,「蜂群認路靠氣味,縫隙寬了散味,窄了進不去。」
![]()
等木筒拼合好,老蜂農從懷里掏出布包的五味子蜜,蘸著蜜把木筒內壁輕輕抹了一圈,又把裹著蜜的布頭塞進竹篾籠,「中華蜂精著呢,沒點甜頭引不來,可甜頭多了又會招來馬蜂。」
做完這些,他扛著木筒往崖壁走,那里有處向陽的凹痕,是前幾日選好的「蜂宅」,「平時曬得到太陽,下雨天不淋桶,蜂群住得安穩」。
![]()
接下來的三天里,老蜂農每天都要繞到崖下看兩趟。
第一天傍晚,他看見一只銀灰色的偵察蜂停在木筒口,觸角不停地動;
第二天清晨,崖下多了十幾只蜂,圍著木筒飛了一圈又一圈;到了第三天辰時,蜂群終于來了,蜂后領著工蜂鉆進竹篾籠,工蜂泌蠟補縫,嗡嗡聲似細紗拂木。
他蹲在遠處的草叢里,手里攥著半塊干糧卻忘了吃,眼里亮著光,“你懂它的習性,它就肯跟你過日子。”
![]()
后來,崖壁上掛著越來越多的「棒棒桶」。
老蜂農總跟兒子絮叨,「爺爺教我時講,養蜂不是‘圈蜂’,是幫它們找安穩地兒。這木筒里的學問,藏著中華蜂的性子,也藏著咱留壩人的活法——順著自然來,啥都能留住。」
![]()
圖片來源:王寧、大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