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樺加沙”超強臺風的嚴峻考驗下,深圳市應急管理局牽頭統籌,全市應急體系高效運轉。據悉,在此次防御工作中,1.5萬余名三防責任人堅守崗位,82支專業隊伍共1.4萬余名隊員隨時待命,累計疏散轉移30.6萬余人,集中安置5.5萬余人,圓滿實現“人員零傷亡、險情快處置、社會面平穩”的核心防御目標。其中,各區立足實際情況,創新減災社區實踐,以特色舉措為全市應急防御工作注入強勁動力,彰顯了市應急管理局“統攬全局、分區施策”的科學部署成效。
一、科學統籌,實現一體聯動
市應急管理局以機制創新為核心,優化流程設計、壓實責任,打造“上下貫通、左右協同”的指揮體系。福田區創新推行室內應急避難場所“4+5+6+N”一鍵啟動直達末梢機制,即筑牢“四項提升+五有保障”基礎保障、壓實“六個一專班”責任末梢、開展“N項暖心服務”,期間共開放79處室內應急避難場所,5個小時內完成危險區域人員應轉盡轉,轉移集中安置到室內應急避難場所8898人;光明區嚴格落實“網格化管理”要求,構建“社區-網格-樓棟”三級減災體系,創新實施“一場所一專班”制度,為每個避難場所配備“駐點負責人+社區服務專員+安保人員”三人小組,組建“1+3+N”應急力量團隊,通過專屬工作群“接龍銷號”確認到崗,真正打通應急指揮“最后一百米”;深汕特別合作區堅決貫徹市應急局“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的防御理念,建立高效指揮體系,區主要領導全程坐鎮指揮,各部門聯合值守,通過全媒體渠道發布預警信息52萬余條,實現宣傳到戶、預警到人,有效筑牢基層防御第一道防線。
二、閉環管理,織密防控安全網
![]()
![]()
在此次防臺風工作中,市應急管理局統一部署,著力壓實各環節責任,推動形成全鏈條閉環管理機制。福田區壓實“六個一專班”責任末梢,各場所由街道處級干部牽頭,會同區教育局、住建局、社區、社康、轄區派出所、學校等六方聯合管理,共投入532名人員開展室內應急避難場所運行管理服務,做到“來時有安排、安置有服務、撤離有秩序、收尾有復原”;光明區嚴格落實市應急管理局“閉環管理”要求,建立“發現問題-立即整改-跟蹤問效”機制,實行雙人交叉核驗數據報送,對47個避難所214個視頻監控專人點檢,確保應急響應全程精準;深汕特別合作區加大巡查力度,投入1.89萬人次對地質災害點、易澇點等關鍵部位開展多輪拉網式排查,確保882艘漁船全部回港、7名漁排人員全部上岸,實現“轉移零遺漏、安置零投訴”,為全市風險防控提供堅實支撐。
三、服務入微,彰顯人文關懷
市應急管理局始終堅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則,積極推動應急服務從“保基本”向“優品質”升級。全市865處室內避難場所全部開放,福田區響應市應急局“人文關懷”號召,組織街道、社區根據實際情況和避險群眾需求靈活開展N項暖心活動,如設置女性專區、播放正能量影片、機器狗互動等,累計開展各項暖心服務53場次,屢獲群眾好評點贊。“沒想到避難還能看演出!”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附屬天健小學安置點,欣賞著“文藝輕騎兵”演出的市民由衷贊嘆。光明區則按照“物資保障精細化”要求,聯合商超開通“應急補給綠色通道”,優化食品供應種類,提供鹵蛋、牛奶、火腿腸、小咸菜及米粥等多種選擇,體現了從“基本溫飽”到“營養均衡”的服務理念升級,網友直呼“深圳安置點卷出了新高度”。
![]()
![]()
![]()
![]()
此次“樺加沙”臺風防御工作,市應急管理局統籌全局、科學調度,各區積極響應、創新實踐,以機制創新、閉環管理、精細服務的三重協同,生動詮釋了新時代深圳防災減災工作的成效與擔當。這些實踐不僅筑牢了城市安全運行基石,推動全市應急管理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預防”轉變,更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深圳經驗”。下一步,深圳市應急管理局將持續總結經驗,全面加強應急能力建設,為提升城市防災減災救災水平而不懈努力。
來源:深圳市應急管理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