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陳彥霏
在成都,一種將安全知識轉化為可感、可觸、可體驗的教育模式,正走進市民的生活。近年來,成都市應急管理局統籌布局、系統推進安全體驗館建設,著力構建全域覆蓋、功能互補的“沉浸式”安全教育網絡,讓“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從愿景走向現實。
11月3日,由應急管理部新聞宣傳司、中央網信辦網絡社會工作局聯合開展的2025年“新征程上看應急”網評引導活動走進四川成都武侯區應急安全體驗館。
從“零星分布”到“全域覆蓋”,賦能基層的科普新陣地
成都市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破解傳統安全教育“說教多、體驗少”的痛點,市級層面加強頂層設計,通過專項調研、制定指南、分類指導,推動安全體驗館科學布局、規范建設。“我們并非簡單追求數量,而是根據片區主要災種和突出風險系統規劃。”該負責人表示,截至2025年,全市建成41個功能齊全的安全體驗館,5個安全體驗館正在建設中,已實現23個區(市)縣全覆蓋。
晉陽安全體驗館就是武侯區2025年建成的新館。晉陽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片區老舊小區多、人口密度大,傳統安全宣傳效果有限。為此,街道專門打造了這個近400平方米的體驗館,聚焦電動車入戶充電、燃氣泄漏等身邊安全隱患,設計了20個實景模塊。“我們的目標很實在,就是讓居民在模擬‘事故’受到教育,把‘人人講安全’化作行動。”
目前,該館正大力推進“安全骨干計劃”,目標在2026年為每個小區培養3名急救志愿者、每個物業培養1名消防操作員。這正是成都市推動安全體驗館向下扎根、賦能基層的生動縮影。通過制定標準化課程、組織常態化演練、培養社區安全骨干,安全體驗館正成為筑牢城市安全底座的重要陣地。
![]()
成都市武侯區晉陽安全體驗館中的應急知識科普
從“政府獨奏”到“社會合唱”,多元參與的建設新模式
為確保安全體驗館“建得好、用得久”,成都市探索形成了“財政投入為主、社會資本和公益基金為輔”的多元共建模式。成都市應急管理局一方面鼓勵區(市)縣充分利用閑置資源建設規模適度的體驗館,另一方面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投資運營,在不同“消費場景”中植入安全體驗內容,增強其可持續發展能力。
“這種模式有效盤活了資源,也為場館的長期運維注入了活力。”據悉,武侯區金花橋街道“水韻園”安全教育館由區屬國企運營,通過市場化機制實現自我造血;而晉陽體驗館則作為市級民生實事項目,由市、區財政保障,免費向全體市民開放。
成都市正通過“新建一批、擴展一批、強化一批”的思路,鼓勵財政資金、社會資本、公益力量共同參與,助力基層打造安全教育陣地。
從“傳統宣講”到“實操演練”,安全技能的提升新解法
安全體驗館建設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市民的安全應急技能。成都市應急管理局指導各場館從“科普內容”和“體驗模式”兩端發力,推動安全教育從知識普及向技能養成深化。
為推動安全宣傳教育從“說教式”向“體驗式”轉型,成都市武侯區先后建成5個安全體驗館。“我們不光讓人看,更教大家上手做。”晉陽街道安全體驗館的教練員一邊指導一位中學生進行心肺復蘇,一邊對記者說。據悉,武侯區結合街道特點打造差異化科普體驗,讓市民在“家門口”的安全課堂體驗中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每個體驗館年均接待參觀人數近2萬人次。
![]()
成都市武侯區晉陽安全體驗館中的應急知識科普
從市級統籌規劃到特色場館落地,從多元力量參與到全面賦能基層,成都通過安全體驗館這一有形載體,正將“安全感”有效觸達更多市民,推動基層應急管理基礎構筑得更加堅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