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
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人民網深圳11月6日電 (劉森君、李嘉懿)11月5日,“地名密碼·深圳文脈——‘文脈·深圳’叢書解讀與城市文化精神研討會”在深圳職業技術大學舉行。
來自文學、傳媒與城市文化研究領域的多位嘉賓,與近200名深職大師生共同圍繞深圳地名展開交流,對這座“移民之城”的歷史沉積、精神氣質和文化認同進行系統梳理。
深圳職業技術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許建領致辭表示,深職大致力于打造具有人文厚度與深圳特色的高職育人體系。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深圳文學研究中心的成立與建設,是學校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一項重要舉措。此次叢書的發布,也是學校參與城市文化建設、服務社會發展的具體實踐。希望通過此次研討會,推動深圳文脈的深入發掘與當代表達,為城市文化自信注入更多高職力量。
活動現場,“文脈·深圳”叢書成為關注焦點。叢書包括木木的《藏在地名里的深圳》、尹昌龍的《從地名看深圳》、胡野秋的《落腳之地》。3本新書同場解讀,構成“以名為引,共話文脈”的城市文化閱讀現場。
![]()
《藏在地名里的深圳》作者木木。主辦方供圖
“把地名讀懂、把地名‘聽’懂,其實是在讀懂深圳如何成為今天的深圳。”木木表示,《藏在地名里的深圳》源于他對深圳長期的田野式記錄。
該書分為“大江大海”“一河兩岸”“街巷傳奇”3個篇章,從海洋視角、深港關系到市井肌理,勾勒出城市的空間邏輯、情感結構和精神生長。
![]()
《從地名看深圳》作者尹昌龍。主辦方供圖
尹昌龍的《從地名看深圳》則以史料考證為支點,為深圳的地名“溯源”。
他強調,深圳的許多地名看似尋常,卻蘊含深厚的信息量。改名并非絕對禁忌,關鍵在能否保留文脈、體現審美,而不是將一段共同記憶整體抹去。“因為名字不僅是標識,更是一處地域的精神憑證。”
![]()
《落腳之地》作者胡野秋。主辦方供圖
胡野秋的《落腳之地》則把視角進一步轉向“城市與人”的情感歸屬。
他坦言,這本書是《深圳傳》的延續,“落腳之地”有雙重指向:既是他個人開始生活的落點,也是上百萬外來者在深圳找到精神歸屬的過程。“深圳的歷史就藏在一個個地名里,藏在一條條街道的記憶中,藏在每一句‘來了就是深圳人’的認同里。”
活動現場舉行了贈書儀式,3位嘉賓向師生代表贈送簽名書籍,以書為媒,邀請更多讀者把“讀地名”變成“讀城市”。
點評及圓桌對談環節中,人民日報高級編輯呂紹剛與深圳大學副教授徐晉如分別作點評,并與3位作者展開觀點碰撞。
呂紹剛從文學視角出發,認為“文脈·深圳”叢書可以歸入“深圳在地寫作”的范疇,既彰顯了城市文學的地域性特質,也傳遞出深厚的文化認同。徐晉如指出,這種書寫不僅是地方性的、在地性的,更是將深圳放入中華文化共同體中的典范實踐,展現了城市精神與國家敘事之間的深層聯結。
活動主持人、深職大教師燕山現場提問3位作者:“在寫作這套關于深圳地名的書時,遇到的最大難點是什么?”
木木笑稱,自己并未覺得困難,因為與深圳有著真實而緊密的情感連接;尹昌龍指出,深圳人口構成多元,方言與語境的隔閡常造成文化理解上的不確定性;胡野秋則提到深圳史料稀缺,使得考據與還原變得困難。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他們依然選擇深入街巷、扎根文本,以文字為媒,為這座高速發展的城市留下可以被銘記的文化坐標。
交流互動環節中,深圳文學研究中心多位老師圍繞身份認同、地名變與不變的機制、地名與個人情感及城市認同的關系等話題提問,學生也圍繞“深圳與香港地名書寫的差異”“代表深圳精神的地名文藝作品”“如何在城市書寫中平衡歷史與當下”等話題參與交流,現場氣氛熱烈。
不少學生表示,通過嘉賓的講述,他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日復一日經過的街道、再熟悉不過的地名背后,竟藏著如此豐富、具體而動人的城市記憶。這些看似日常的名字,正是人與城市關系最深處的情感紐帶,也是文化認同的內在起點。
本次活動由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深圳文學研究中心、深圳職業技術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聯合主辦。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深圳文學研究中心由深圳職業技術大學于2023年創設,是全國首個專注深圳文學文獻系統收集、整理、追蹤評論與傳播的學術機構,正積極打造“深圳文學文獻中心”“深圳文學交流與研究中心”以及“大灣區文學”研究基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