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帶孩子去上手工課,本是件稀松平常的事,可當老師站上講臺,打開PPT展示簡歷時,我那位做地產的朋友愣住了。
“清華建筑系畢業,前萬科北京公司副總經理。”屏幕上的幾行字,輕飄飄地寫著,卻像一塊石頭砸進他心里。他怎么也沒想到,會在一個兒童建筑興趣班的教室里,遇見曾經行業里的“大人物”。
課程內容講的是古建筑,從應縣木塔到哥特式教堂,老師講得深入淺出,孩子們聽得入神。到了動手環節,鋸木條、拼構件、用熱熔膠固定,老師也蹲在孩子們中間,手把手指導。他動作不算利索,但認真得像個剛入行的實習生。沒人催,沒人趕,陽光斜斜地照進教室,一切都慢了下來。
課后聊天才知道,這位前高管去年就從萬科退了下來。行業下行,大區架構一再收縮,他年紀也到了,索性順勢離開。
孩子早已出國讀書,家里空落落的,閑著也是閑著,便拉上幾個老同事,辦起這個小小的建筑啟蒙班。
不為賺錢,只是想把那些年蓋樓、畫圖、研究空間的勁兒,換個方式延續下去。
朋友聽罷,感慨良久。他曾以為轉型是換個賽道繼續拼,可眼前這個人,分明是把人生調成了另一種節奏。不是被裁員逼到墻角的狼狽,而是一種主動的退場與重建。可這重建,又透著幾分無奈——若不是地產的風口徹底散了,誰會舍得放下十幾年打拼的職位,來教一群十來歲的孩子搭木頭房子?
這念頭還沒散去,朋友圈又刷出消息:萬科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落地。曾經的區域大權被拆解,16個城市公司直連總部,大區管理層幾乎被連根拔起。又是一輪洗牌,又是一批人要走出寫字樓,重新站在人生的岔路口。
曾經,我們總說地產人能轉行做零售、做物業、做新能源,仿佛他們無所不能。可現實是,能華麗轉身的終究是少數。更多人像這位老師一樣,悄然隱入生活的縫隙,在興趣班、在咨詢公司、在自媒體里,尋找新的落腳點。
他不再是“總”,但依然是個認真講課的建筑師。這或許不算成功轉型,但至少,他找到了一個能安放專業與尊嚴的地方。
行業變了,舞臺塌了,但人還在。有人倒下,有人走遠,也有人彎下腰,俯身教一個孩子如何把一根木條削得平整。
這不該是一曲悲歌,而應是一個提醒:當狂熱退去,真正留下來的東西,或許從來不是那些高樓大廈,而是人心里對創造本身的熱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