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荷蘭經濟事務部未經完整司法程序,僅憑行政指令凍結中國聞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導體的資產、知識產權及管理層權限,為期一年。這一單邊行動不僅讓運營良好的跨國企業陷入困境,更剖開了西方“契約精神”與“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虛偽面紗,暴露了全球化時代科技博弈的殘酷邏輯。?
事件起點是一場合規的商業收購。2019-2020年,聞泰科技斥資約340億元收購安世半導體100%股權。彼時安世作為荷蘭恩智浦剝離部門陷入經營困境,中國資本與產業資源的注入使其重獲新生。依托中國完整產業鏈與龐大市場,安世成長為全球功率半導體領軍者,產品供應大眾、寶馬等國際巨頭。2025年上半年,聞泰半導體業務營收達78.25億元,安世貢獻的凈利潤更是聞泰整體凈利潤的266%,成為中企海外并購的成功典范。?
![]()
然而,就在安世實現跨越式發展之際,荷蘭政府突然出手。2025年9月30日,荷經濟部援引《商品供應法》,以“保障歐洲技術安全”為由,凍結安世核心運營權限,強制罷免中方CEO,將99%股權交由第三方托管,僅保留中方“象征性一股”。荷方聲稱安世存在“治理缺陷”,卻始終拿不出證據,面對追問避而不答,此舉實為赤裸裸的強權掠奪。?
更值得警惕的是事件背后的美荷聯動。荷蘭出手前一天,美國剛發布出口管制“穿透性規則”,將聞泰控股子公司納入制裁范圍。《金融時報》指出荷蘭行動“緊跟美國”,彭博社直言這是美國對華科技遏制在歐洲的延伸。盡管荷蘭辯解“與美國無關”,但時間線與政策邏輯早已戳穿其謊言。近年來,荷蘭從2023年限制DUV光刻機出口,到2024年叫停關鍵型號供貨,再到如今干預中資企業運營,“中立”面具破碎,淪為美國遏制中國科技的“馬前卒”。?
![]()
荷蘭的單邊行動,給全球商界上了一堂“反智課”:西方鼓吹的“契約精神”與“私有財產神圣”,不過是選擇性適用的雙重標準。聞泰收購安世完全遵循國際規則,經嚴格法律審查,且多年來持續投入研發、創造就業、貢獻稅收,為荷蘭及歐洲經濟注入活力。但在利益覬覦與地緣偏見面前,合法成就成了“原罪”,簽字畫押的協議、受法律保護的資產,一夜之間變成可隨意撕毀的廢紙。這種背信棄義,徹底動搖了跨國投資的信任基石——當一個國家能憑政治私利推翻商業契約,誰還敢放心參與全球合作??
面對霸權行徑,中國放棄“講道理”的幻想,用實力亮底線。中方反制精準有力:商務部對安世中國工廠特定組件實施出口管制,而安世全球70%產能在中國大陸,此舉讓荷蘭托管的“空殼股權”失去實際價值,歐洲汽車產業鏈面臨斷供;同時,中國強化稀土等關鍵資源出口管控,而荷蘭ASML光刻機核心部件離不開中國高純度稀土,使其半導體設備產業陷入“卡脖子”困境。數據顯示,ASML對華銷售占比從2024年上半年的49%跌至25%,其CFO坦言“長期供應風險難測”。這印證了樸素真理:在霸權邏輯下,講道理不如亮實力,“規則”是強者制定的游戲,唯有自身強大才能守住權益。?
![]()
安世事件的深層啟示遠超企業命運。它讓中國社會認清,西方“契約精神”不是普世價值,而是服務自身利益的工具——中國企業守規則時,西方標榜“自由市場”;中國企業壯大威脅其霸權時,西方便撕偽裝,用行政、法律甚至政治手段打壓,這本質是技術霸權與強權政治的體現。同時,事件加速中國科技自強:上海微電子28nmDUV光刻機通過驗證,稀土精深加工技術突破,國產功率半導體企業加速替代,中國正用自主創新打破西方技術封鎖與規則壟斷。?
全球化時代,合作共贏本是主流,但安世事件提醒我們,霸權主義與零和思維從未遠去。西方需明白,產業鏈深度融合的今天,單邊制裁與強權干預必遭反噬;“契約精神”若不能一視同仁,終將失去公信力;遏制他國發展以維護自身霸權,只會阻礙全球科技進步與經濟復蘇。對中國而言,安世事件是挫折更是覺醒:唯有放棄對西方規則的幻想,持續提升科技實力、完善反制機制、鞏固產業鏈優勢,才能在國際博弈中站穩腳跟,用實力捍衛合法權益與發展空間。?
![]()
凍結的資產終將解凍,但破碎的契約信任難以重建。安世事件如一面鏡子,照見西方霸權真面目,也照亮中國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由之路。在實力說話的世界里,中國唯有砥礪前行,以自身強大打破不公規則,方能贏得尊重與平等合作地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