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起源的探索歷程中,現代人類近期單一起源假說(即“非洲起源說”)長期占據主流地位。該理論認為,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約20萬年前起源于非洲,并在5萬至7萬年前通過大規模遷徙擴散至全球,逐步取代或同化其他古人類群體。這一假說依托分子生物學、古人類學及考古學的多重證據構建,但近年來隨著新發現與技術突破,其理論框架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修正。
![]()
其實正確的說法是:晚近非洲起源附帶雜交。證據主要是基因層面的。
01,現在智人走出非洲理論
現代智人走出非洲理論,是個很新的理論,是1987年才提出的。核心理念,通俗的解釋是:早期人類是自由擴散的,那些出現越古老的突變,應該分布的范圍越廣。
比如,你姥姥身上的某個突變,理論上擴散的范圍要比你母親身上的某個突變擴散的更廣。然后我們就可以以此倒推出來。共享的越多的單倍型,應該是越基部的。(雖然不排除有些人發生了特殊突變出現了返祖現象并傳給后代,但這種相比于遺傳應該是小概率事件,但who knows?)。
上世紀80年代,科學家率先對線粒體(細胞中的一種包含DNA的細胞器)DNA進行了探究。線粒體DNA較小且呈現出母系遺傳的特征,所以理論上可以根據線粒體信息追溯共同祖先。研究人員對全球147位不同代表性地域來源的女性的細胞線粒體DNA進行檢測,結果發現這些線粒體DNA相同的人有一個共同的母系祖先——一位生活在約20萬年前的非洲女性。這一結論顛覆了很多人的認知,此前人們認為各地人類是獨立起源的,即便有一個共同祖先,也應該是非常古老的存在,而不是“20萬年”。
![]()
隨著更多人類研究的開展,在至今已檢測幾十萬甚至更多人群的基礎上,這一結論依然成立。不僅如此,基于父系遺傳的Y染色體溯源同樣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即人類Y染色體的共同祖先也來自一位非洲祖先,這個時間段大概距今13萬年。時間上的差異倒不是什么大問題,畢竟共同祖先未必是一個人,更可能是一群處于那個時代有親屬關系的人。
02,關于智人走出的一些討論
當然,也有人疑問,那些智人走出來的時候,世界上其他地方沒有其他人種了?他們怎么了?對于此,nature就寫過一篇內容,提出了幾種討論。
![]()
這其中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這些古人類化石被發現,佐證了人類走出非洲之后與當地人群進行基因交流的事實,豐富了人類起源學說。
帕博還因此拿了2022年諾獎。
![]()
古人類DNA分布還是很廣泛的,下圖是目前發現的古人類遺骸所在地。
![]()
而且古人類之間彼此的交流也是很頻繁
![]()
近幾年,帕博的弟子付巧妹等在研究丹尼索瓦人方面做出了很多貢獻,比如今年的龍人研究。
03,龍人研究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團隊攜手河北地質大學教授季強團隊,從一塊距今至少14.6萬年的哈爾濱古人類(又名“龍人”)頭骨化石中“讀取”出珍貴遺傳信息,確認該人種屬于已知早期丹尼索瓦人支系。國際頂刊《細胞》和《科學》同時發布了這項研究成果,另一頂刊《自然》頭條進行報道。科學界三大頂刊共同關注,堪稱業內罕見。
![]()
![]()
研究人員在龍人的牙齒上發現了牙結石。牙結石是一種致密的礦化結構,這種結構可以為保存古DNA提供相對封閉的微環境,從而避免環境中的降解因素。研究人員對牙結石樣本進行了提取,最終找到兩份極其微量的牙結石樣本(0.5mg和0.3mg)。
研究人員對整個DNA從提取、測序到分析都進行了優化,由于樣本極其微量,那些提取過程的提取液和實驗過程一般都要丟棄的殘留物都不能浪費。用多種方案反復提取后,最終研究人員構建出20個DNA文庫。這些文庫的成分很復雜,既有宿主個體的DNA,也有口腔微生物的DNA,而幸運的是,其中有7個文庫包含了丹尼索瓦人特異性的變異。
![]()
有了DNA,接下來就是測序和進一步分析了。研究人員首先對DNA進行篩選,排除可能污染了現代人DNA的成分,通過構建人類祖先型與丹尼索瓦人祖先型的參考序列,識別出嚴格符合條件的古DNA片段,確定了DNA的古人類成分是丹尼索瓦人。不僅如此,研究人員還進行了變異位點譜系識別,論證了所發現的古DNA中有27個位點屬于丹尼索瓦人特有,其中有5個位點屬于西伯利亞丹尼索瓦洞穴早期圖譜,佐證了哈爾濱龍人屬于丹尼索瓦人。
研究人員還對龍人頭骨上的蛋白質進行了鑒定,研究人員發現的122個人科物種特有氨基酸突變位點上,龍人個體和人科祖先型100%匹配,在人屬的15個位點里,龍人同樣是100%匹配,所以,龍人在分類學上毫無疑問是人科人屬。與丹尼索瓦人的特有變異進行比較,龍人的匹配率高達86.57%,尤其是與丹尼索瓦洞穴3號個體組成了一致的單系類群,其支持率高達98%至100%。通過這一系列判斷,研究人員認定:龍人不僅屬于人科人屬,還屬于丹尼索瓦人人種,甚至更進一步,與丹尼索瓦人3號個體是一個類群。
04,需要厘清的問題
我們要厘清幾個基本問題。
1,時間尺度
這是分子人類學向大眾科普時候一個很大的難題,就是,我們對于時間尺度的把握。
當我們談文化文明時候,是以萬年內為常見界限,因為這是農業出現的時間,我們的文明也是從此以后才開始廣泛出現,具體尺度經常是千百十,甚至精確到年。
但是,談論古人類,那是動輒以萬年甚至十萬年為計數。
尤其是,你還要區分不同的人類啊,可不能隨便抓個直立人就認祖宗…
![]()
2,民族自豪感
這個問題其實蠻讓人糾結的,就是,這壓根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情。智人走出非洲,是萬年,至少在3-4萬年,他們就基本上來到了世界各大洲了,然后在各地獨立發展。而民族這種概念,十分晚期了。
比如東南亞的土著,今年有篇nature講這個。
![]()
在東南亞人群中,研究人員毫不意外地發現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痕跡,畢竟當人類走出非洲后遇到的第一批其他人類就是尼安德特人,并在完成基因交流后進一步擴散。這次在東南亞人群基因組的研究還發現了丹尼索瓦人基因的滲入,多個人群中均檢測到了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痕跡,而且這些基因不是一次性滲入,是多次滲入,反映出當年古老的人類祖先進行了復雜多樣的地區及時間段混合。
東南亞人群和東亞人群之間存在密切的基因交流:這兩個群體通過基因交流貢獻了4個主要遺傳成分,基因記錄揭示了新石器時代中國南方從事農業的群體朝東南亞擴張的過程,甚至一些過去被認為主要存在于藏族的遺傳特征,也在中國西南及其鄰國的非漢族人群中出現,反映出從中國西南部向東南亞遷徙的過程。
注意,這里研究的不是普通東南亞人,而是土著,全世界共有4.7億土著居民,東南亞就有1.5億土著。
![]()
是否把東南亞人當自己人呢?非要基于這概念來執念,那你是否執著過寒武紀的昆明魚可能是當今世界陸生脊椎動物的祖先呢?
3,古人類為什么遷徙?
這個問題到目前還沒有回答,只能說,人類是個不安分的群體,甚至在百萬年前,古人類剛直立不久,他們就滿世界跑了。
![]()
到了智人階段,那就更不用說了。從智人走出非洲來,他們真的是滿世界溜達,甚至在遙遠的古代,他們竟然能乘風破浪的去浪。
舉個例子,非洲旁邊的馬達加斯加,看起來緊挨著非洲,按理說,他們應該是來自非洲本土更方便,結果呢,人卻是從亞洲來的,也就是說這群人橫渡印度洋去了……
![]()
而且,古人類一開始遷徙,是沿著海岸線的
![]()
比如,到了1萬年前,基本上已經覆蓋了全球。然后這個時候,即便氣候突變,難不成你從亞洲連滾帶爬匆匆忙忙返回非洲?
當然是就地解決了,在東亞的祖先就開始停下來種地,培育出了水稻、粟黍等農作物。西亞的就地培育小麥。至于南美的那群呢?土豆、玉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