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池州11月3日電 (劉鴻鶴)今年以來,安徽省東至縣華龍洞遺址陳列館迎來一批批中小學生參觀。這處沉睡約30萬年的古人類遺址,正從考古學的專業殿堂走向公眾視野,成為當地研學旅游發展的新亮點。
池州市研學旅游示范活動暨2025東至縣研學旅游大會3日舉行。
據了解,華龍洞遺址自2006年首次發掘以來,已發現20個個體的古人類化石、1.9萬余件動物化石和400余件石制品。華龍洞人是迄今東亞地區呈現出智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過渡型古人類,生存年代為33.1萬年至27.5萬年前。
![]()
11月3日,來自東至縣至德小學的學生在華龍洞史前戲劇研學精品課上與老師進行互動。劉鴻鶴 攝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秀杰表示,考古發現顯示,華龍洞可能居住著一個約20個個體組成的群體,其石器制作技術已達到相當水平。
2019年,華龍洞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5年成功入選省級考古遺址公園。“通過3D建模、人工智能等技術,我們實現了文化場景從靜態展示到動態交互的轉變。”華龍洞遺址管理處主任金澤田說,這種創新讓游客獲得了更加生動的文化體驗。
![]()
研學老師在傳授考古知識。劉鴻鶴 攝
如今,華龍洞遺址已成為重要研學旅行目的地,今年以來已接待游客5.8萬人次。
金澤田表示,未來將著力打造更具國際視野的研學課程體系,推動華龍洞從考古研究高地向科普研學熱門目的地轉型。
“這種沉浸式體驗讓史前文明變得特別有趣!”東至縣至德小學學生方熙妍在參與課程后表示。校方認為,實地研學活動對拓寬學生視野、啟蒙科學認知具有重要意義。
![]()
一名小學生正在清理“化石”上的泥土。劉鴻鶴 攝
東至縣文旅局黨組成員甘亞磊表示,當地正致力于打造高辨識度的研學名片,為不同學生群體量身定制研學課程。目前,東至縣已構建起多元化研學產品體系,推出“東亞智人起源探秘”“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等六大主題研學線路。(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