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我是學歷史但從不執于歷史的花鹿不花。
楊老去世了。
坦白說,我對他一生取得的物理、數學等領域的成就并不懂。
我敬重楊老,是因為他的處世與治學態度,也就是他的座右銘:
“寧拙毋巧,寧樸毋華”。
![]()
我們聊一個問題吧。
前段時間關于諾貝爾獎的討論很多,這不可避免要談及楊老。
但有不少人,甚至一些重量級媒體發文質疑諾貝爾獎的價值,認為它與中國科研發展并不匹配。
好吧,就算有道理吧。
可是,有沒有想過中國之所以這么多年都沒有出幾個諾貝爾獎,背后確實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問題?
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呢?
是中國人不行?
不是的,楊老證明了中國人行。
而且我相信他們中間一定有和楊老一樣聰慧的人,甚至可能比楊老更聰慧。
但他們卻都沒有獲得諾獎。
跟楊老相比,這些聰明人是不是就缺少那種長期主義,缺少楊老他們那一代人的處世好治學品質——寧拙毋巧,寧樸毋華?
我之前讀過岳南的書《南渡北歸》。
這本書為民國時期的中國知識分子畫像,讓我第一次對“大師”這個形象有了足夠的想象。
直到今天再回憶書中內容,雖然很多事情都已經模糊了,但有些細節卻記憶猶新。
學者們在臨時搭起的瓦房、鐵皮屋和茅草屋里生活治學。
每當有風刮起,灰塵、干草、樹葉就順著瓦縫落下,落得湯里飯里都是,他們也就將飯菜伴著灰土咽下。
艱苦不艱苦?
但這不是生活的貧窮,而是為學的風骨。
楊振寧正是在這里畢業,從這里走出去。
他身上有深深的西南聯大烙印——寧拙毋巧,寧樸毋華。
就是在條件極其簡陋的西南聯大,培養出了一大批舉世聞名的中國學者。
但現在呢?
就算理工科的實驗設備暫時限制了發展,那我們傳統優勢的人文學科呢?
中國人獨特的人文浪漫和古老哲學為什么也斷檔了呢?
巍巍黌門,我們那些本有機會拿下諾獎的青年才俊們,又去哪里了呢?
清華北大的公務員考試培訓課程節節爆滿。
其他高校也紛紛跟上,考公熱潮愈發明顯。
截至昨天下午5點,全國公務員報考人數已經接近60萬。
而報考的高峰期,還在后頭。
這些現象是什么?
某種意義上,難道不正是在取“巧”,不就是為了顯“華”么?
那么,我們的諾貝爾獎又該從何而來呢?
這些問題,就留給有識者回答吧。
也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但如果有時間,不妨也認真思索一下楊老留下的8個字吧。
做人做事,寧可顯得笨拙一點,也不要耍小聰明;
寧可樸實無華,也不要追求華麗浮夸。
或許,我們每個人離自己的“諾獎”都會更近一些吧。
周末碎語,就當與大家閑聊吧。
寧拙毋巧 寧樸毋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