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時間 10 月 17 日,國際金融巨頭瑞銀財富管理拋出重磅觀點 —— 將全球股票評級上調至 "有吸引力",其中中國科技股更是被賦予 "最具吸引力" 的頂級評級。這一表態猶如一顆石子投入全球資本市場的湖面,激起層層漣漪。在 AI 技術加速落地、美聯儲開啟降息周期、全球資金重新配置的大背景下,瑞銀的樂觀預期是否靠譜?中國科技股又為何能從眾多資產中脫穎而出?這些問題正成為全球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全球股市評級上調:多重利好筑牢上漲基礎
瑞銀此次全面看多全球股市,并非一時沖動的判斷,而是基于經濟、政策與產業趨勢的多重考量。從宏觀經濟來看,全球經濟增長表現遠超市場預期,原本擔憂的衰退風險逐步消散,瑞銀已將 2025 年全球盈利增長預測從 6.5% 上調至 8%,并預計明年仍將保持高個位數增長。
政策面的支撐更為直接。美聯儲在 9 月重啟降息周期,市場普遍預期后續將持續降息,這種非衰退環境下的降息歷來是股市的 "強心劑"。與 1999 年互聯網泡沫時期不同,當前美聯儲處于寬松周期,大大降低了資產泡沫破裂的風險。同時,美國 2025 至 2026 年的財政政策也釋放暖意,資本支出抵扣、研發費用化等措施將為周期性行業提供助力。
最核心的驅動力來自 AI 產業的爆發。瑞銀觀察到,超大規模企業與 AI 芯片公司近期達成數十億美元級合作,僅 2025 年上半年全球 AI 領域并購金額就突破 500 億美元。從 AMD 與 OpenAI 的算力綁定,到軟銀收購 ABB 機器人業務布局實體 AI,行業正從技術突破期邁入生態整合期。瑞銀判斷,即便目前近 1 萬億美元的 AI 規劃投資,中期內仍可能無法滿足需求,這意味著 AI 相關資本支出將持續超預期。
中國科技股獲頂級評級:AI 變現能力成關鍵籌碼
在全球股市的樂觀圖景中,中國科技股被瑞銀單獨拎出,給予 "最具吸引力" 的最高評級,核心邏輯在于其 AI 商業化的巨大潛力。瑞銀明確表示,對中國科技領軍企業將人工智能貨幣化的能力越來越有信心,這種信心并非空穴來風。
中國科技巨頭在 AI 領域的優勢已然顯現。騰訊、阿里等頭部企業坐擁海量用戶數據,為 AI 模型訓練提供了天然土壤;持續穩健的研發投入保障了技術迭代能力,而成熟的商業生態更讓 AI 技術的變現路徑清晰可見 —— 從電商智能推薦到內容精準分發,從企業數字化服務到智能硬件終端,AI 正逐步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業績增長。
估值優勢則讓中國科技股更具吸引力。截至 10 月 14 日,恒生科技指數估值處于發布以來約 27.36% 的歷史低位,不僅遠低于自身過往水平,與納斯達克、創業板指超 40 倍的估值相比,折價近 50% 的 "洼地效應" 顯著。瑞銀投資銀行中國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指出,中國股票估值相對全球市場更便宜,為外資流入提供了充足理由。
政策與資金面的共振更添助力。國內平臺經濟政策轉暖,監管環境趨于穩定,為科技企業發展營造了良好氛圍;全球及本地流動性改善,加上全球投資者此前對中國市場的低配狀態,正推動資金加速回流。數據顯示,2025 年前 9 個月,海外被動基金累計凈流入中國股市 180 億美元,已遠超去年全年的 70 億美元。
市場信號印證:外資回流與機構信心雙升溫
瑞銀的樂觀預期并非孤例,近期多項市場數據和機構調查都在印證中國股市的吸引力回升。摩根士丹利報告顯示,9 月凈流入中國股市的外資達 46 億美元,創下自 2024 年 11 月以來的單月最高,顯示全球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信心正在修復。
全球機構投資者的態度轉變更為明顯。匯豐 "新興市場投資意向調查" 顯示,超六成受訪投資者認為新興市場股票表現將優于發達市場,這一比例較 6 月上升 12 個百分點。更值得關注的是,超過一半的受訪者將中國股市列為新興市場投資首選,較 6 月的三分之一大幅提升,反映出市場對中國提振經濟政策的信心增強。
對于 10 月 17 日 A 股市場的短期調整,摩根士丹利基金給出了理性解讀:市場可能經歷短暫震蕩,但時間不會太長。從中期來看,中國制造的核心優勢依然穩固,即便過去幾年面臨內外壓力,仍有大量優質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海外拓展獲得投資者認可。這種觀點與瑞銀的長期樂觀形成呼應,均強調短期波動不改長期趨勢。
結語
瑞銀的評級上調,本質上是對全球經濟復蘇韌性與 AI 產業革命的雙重認可,而中國科技股之所以能成為 "最具吸引力" 的標的,既得益于 AI 商業化的確定性機會,也離不開估值洼地與資金回流的共振效應。盡管短期市場可能因情緒波動出現震蕩,但從經濟基本面、政策支持力度、產業發展趨勢來看,中國科技股的長期投資價值已逐步顯現。
對于投資者而言,瑞銀的建議頗具參考意義:審視當前股票配置,若存在不足,可考慮將超額現金、債券等資產轉向股票,尤其關注科技領域的優質標的。在 AI 重塑產業格局、全球資金重新定價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科技股正迎來基本面改善與估值修復的雙重機遇,這或許正是瑞銀喊出 "買入" 信號的核心邏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