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660536億元人民幣,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3%?,這一數據由國家統計局于2025年7月15日發布。然而,普通人很難感覺到這個增長在關,反而覺得工作更難找,錢更難掙,生活更不容易。
GDP,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活動的標尺,其增長確實意味著社會總產品與服務價值的增加。在表面繁榮的數字背后,是更多企業的注冊成立,是生產線的不停運轉,是市場交易的活躍頻繁。
然而,GDP只是一把衡量規模的尺子,而非衡量福祉的溫度計, 它記錄產出,卻不關心利潤;它統計交易,卻無視分配;它量化增長,卻無法感知生活品質。在行業產值增長的華麗外衣下,是企業為生存而進行的慘烈搏殺,當每個細分市場都擠滿了競爭者,價格戰便成為最簡單粗暴的武器。
客戶在過剩的供給面前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議價能力,訂單成了要挾降價的籌碼,增長從“共贏游戲”異化為“零和博弈”,每個人都在這場游戲中感到精疲力盡。
在企業層面,利潤空間被無情擠壓,一位制造業企業主坦言:“我們的接單量增加了,但每單的利潤卻薄如刀片。機器轉個不停,但到年底一算賬,收益還不如前幾年。”“增產不增收”成了企業圈的普遍困境。
對中層管理者而言,職業安全感已成奢侈品,企業為控制成本,要么降薪,要么裁員。那些曾經憑借專業技能和管理經驗獲得尊重的白領,如今不得不面對隨時可能到來的職業危機。“優化”、“降本增效”、“組織扁平化”,這些商業術語背后,是無數個中年人的焦慮與彷徨。
而處于產業鏈最底層的工人,處境更為艱難,為了在微利時代生存,企業嚴格控制用工規模,在職員工被迫承擔更多工作量,工作時間不斷延長,收入卻停滯不前甚至不升反降。即便如此,工人們也不敢輕易辭職,外面的就業機會同樣稀缺,失去工作可能意味著徹底失去收入來源。
GDP增長與普通人體驗的背離,根源在于GDP這一指標的內在局限性。GDP測量的是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卻不關心這些價值是如何分配的。當一個行業的產值增長主要來自于“量”的擴張而非“質”的提升時,由此帶來的收入很可能被不公平地分配,或者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消散于無形。
更重要的是,GDP無法測量經濟生活的質量,工人們加班時間的增加會推高GDP,因為他們創造了更多產品或服務,但GDP從不會減去他們因此而犧牲的家庭時間和健康狀況。
同樣,GDP會記錄企業新購設備的支出,卻不會扣除因設備淘汰而產生的精神壓力和再學習成本。在高度競爭的市場結構中,增長成果被攤得過薄,如同將一勺糖撒入湖泊,每一口水都嘗不到甜味。當所有人都在奔跑卻只能停留在原地,增長的統計意義就被抽空了現實內涵。
要彌合GDP增長與普通人體驗之間的鴻溝,我們需要一場從“規模增長”到“質量發展”的思維革命。質量發展關注價值而非僅僅是價格,重視分配而不僅僅是產出,珍視福祉而不僅僅是財富。
對企業而言,這意味著從價格戰的泥潭中抽身,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優化來創造真正的競爭優勢。擺脫對低成本、低價格的路徑依賴,轉向高價值、差異化的市場定位。
對政策制定者來說,這要求超越對GDP增速的單一迷戀,轉而關注就業質量、收入分配、工作條件等與民眾福祉直接相關的指標。培育健康的市場生態,防止過度競爭導致的“內卷式增長”。
對全社會而言,我們需要重新定義“進步”的內涵,一個只有GDP數字光鮮而大多數人感到疲憊和焦慮的社會,很難稱得上是真正的發展。
統計數據中,我們這個時代的經濟依然在穩步前行;但在一線生產車間、在寫字樓的隔間里、在求職者的奔波中,經濟的體感溫度卻冷暖自知。當數字繁榮與體感蕭條并存,我們需要的是能夠感知溫度的經濟學。 未來的經濟發展,必須能夠回答這樣一個基本問題:增長是否讓每一個參與者都能有尊嚴地分享成果?
也許到那一天,GDP與普通人體驗之間的那道裂痕才會真正彌合。而在那之前,我們需要傾聽那些淹沒在宏大敘事中的個體呻吟,因為它們才是經濟最真實的體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