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穿透新疆澤普縣金湖楊國家森林公園的枝葉,灑在鋪滿金色落葉的土地上時,一陣輕柔的絲竹聲悄然響起。身著各色旗袍的女子們踩著細碎的步伐,從胡楊林深處緩緩走出,綢緞裙擺掃過地面的落葉,發出沙沙的輕響,與遠處塔里木河的流水聲交織在一起。這一刻,金黃的胡楊、湛藍的天空、靈動的身影,共同勾勒出一幅讓人心醉的畫面 —— 這不是江南水鄉的溫婉場景,而是發生在祖國西北邊陲,一場融合了絲路非遺與傳統服飾文化的旗袍盛宴。
![]()
這場別開生面的旗袍走秀,是第六屆新疆喀什絲路文化胡楊節暨澤普縣第十六屆金湖楊旅游文化季的重頭戲。相較于以往的文旅活動,此次活動最讓人眼前一亮的,便是將新疆極具代表性的非遺技藝 —— 艾德萊斯絲綢,與中國傳統旗袍進行了創新性結合。當被譽為 “絲綢中的活化石” 的艾德萊斯,遇上承載著百年東方美學的旗袍,兩種跨越時空的文化元素在胡楊林下碰撞出的火花,不僅讓現場游客連連驚嘆,更在網絡上引發了千萬網友的關注,成為這個秋天最火的文旅 “爆款” 之一。
![]()
要真正理解這場旗袍秀的獨特魅力,首先得從艾德萊斯絲綢說起。作為新疆維吾爾族傳統絲織工藝的代表,艾德萊斯絲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的絲路時代。在那個東西方文化交融的黃金時期,商隊帶著中原的絲綢、西域的香料穿梭于沙漠綠洲之間,而艾德萊斯絲綢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融合了中原的絲織技術與西域的審美特色,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這種絲綢最特別的地方,在于其 “扎經染色” 的工藝 —— 工匠們需要先將經線按照設計好的圖案扎結起來,再放入染缸中染色,染好后拆線、整經、織造,最終形成色彩艷麗、圖案靈動的織物。由于扎結的松緊、染色的濃淡都會影響最終的效果,每一件艾德萊斯絲綢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大自然中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
![]()
以往,艾德萊斯絲綢多被用于制作維吾爾族傳統服飾,比如連衣裙、頭巾等,雖然極具民族特色,但在大眾認知中,總帶著一絲 “小眾” 的標簽。而此次活動中,設計師們大膽地將艾德萊斯絲綢與旗袍結合,徹底打破了人們對這兩種文化載體的固有印象。在設計上,設計師們并沒有簡單地將艾德萊斯絲綢直接剪裁成旗袍樣式,而是進行了巧妙的融合與創新。比如,有的旗袍采用了經典的海派旗袍立領、對襟設計,卻在衣身部分使用了艾德萊斯絲綢特有的寶藍色與明黃色漸變圖案,既保留了旗袍的優雅端莊,又增添了西域的熱情奔放;有的旗袍則在領口、袖口、裙擺等細節處點綴艾德萊斯紋樣,讓傳統旗袍在細節處煥發出別樣的風情;還有的設計師將艾德萊斯絲綢與其他面料拼接,在保證穿著舒適度的同時,讓整體造型更具層次感。
![]()
模特們身著這些 “艾德萊斯旗袍” 漫步在胡楊林中時,那種美是難以用語言形容的。當微風吹過,旗袍的裙擺輕輕飄動,艾德萊斯絲綢上的圖案仿佛活了過來 —— 旋轉的幾何紋樣像是沙漠中流動的沙丘,鮮艷的色彩又像是綠洲中綻放的花朵,而模特們優雅的身姿,則為這份美增添了靈動的氣息。更妙的是,這一切都與周圍的環境完美融合:金黃的胡楊樹葉像是為這場走秀鋪設的天然背景板,陽光透過枝葉灑在旗袍上,讓絲綢的光澤更加柔和;遠處的塔里木河波光粼粼,與旗袍上的色彩相互映襯,仿佛整個天地都成了這場文化盛宴的舞臺。現場一位來自上海的游客感嘆道:“我見過很多旗袍秀,但在胡楊林下,看穿著艾德萊斯旗袍的模特走秀,這還是第一次。這種美太特別了,既有東方女性的溫婉,又有西北大地的大氣,讓人一輩子都忘不了。”
![]()
這場旗袍秀之所以能成為 “爆款”,不僅僅是因為服飾本身的美感,更因為它背后所承載的 “文旅 +” 融合發展理念。近年來,澤普縣一直在探索如何將本地的生態資源、文化資源與旅游產業有機結合,而此次旗袍秀正是這種探索的生動實踐。澤普縣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 —— 金湖楊國家森林公園是國家 5A 級景區,這里的胡楊林面積達 4.6 萬畝,每到秋季,整片森林都會變成金色的海洋,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觀賞。但生態資源只是基礎,如何讓游客 “來了還想再來”,如何讓澤普的文旅品牌真正走出去,就需要在文化內涵上下功夫。
![]()
艾德萊斯絲綢作為新疆的非遺項目,本身就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但過去由于缺乏有效的傳播和創新應用,其影響力主要局限在本地。而澤普縣此次將艾德萊斯與旗袍結合,并放在胡楊林這一獨特的自然場景中展示,可謂是 “一舉三得”:一是讓艾德萊斯絲綢這一非遺技藝被更多人了解和喜愛,為非遺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豐富了旗袍文化的內涵,讓傳統服飾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三是將生態景觀與文化活動深度融合,打造出了具有唯一性和辨識度的文旅 IP。這種 “生態 + 文化” 的模式,不僅讓游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感受到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更讓澤普縣的文旅品牌有了區別于其他地區的獨特標簽。
![]()
事實上,這場旗袍秀只是澤普縣深耕 “文旅 +” 融合發展模式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澤普縣圍繞 “金湖楊” 這一核心品牌,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文旅活動:春季的 “賞花節”,讓游客在爛漫的花海中感受春天的氣息;夏季的 “沙漠綠洲嘉年華”,通過民俗表演、特色美食等活動,讓游客體驗西域風情;秋季的 “胡楊文化節”,則以胡楊為主題,開展攝影大賽、書畫展覽、非遺展示等活動;冬季的 “冰雪旅游節”,讓游客在銀裝素裹的世界里體驗冰雪樂趣。這些活動看似各不相同,但都遵循著 “生態與文化并重” 的理念,將澤普的自然之美與文化之韻完美結合。
![]()
以此次胡楊文化季為例,除了旗袍秀,活動還設置了艾德萊斯絲綢制作體驗區、新疆傳統樂器演奏、特色美食展銷等環節。在艾德萊斯絲綢制作體驗區,游客可以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親手嘗試扎經、染色等工序,感受非遺技藝的魅力;在傳統樂器演奏環節,彈布爾、都塔爾等樂器的悠揚旋律,讓游客沉浸在西域音樂的世界里;而烤包子、手抓飯、酸奶粽子等特色美食,則讓游客的味蕾也得到了滿足。一位帶著孩子來游玩的家長說:“以前帶孩子出來旅游,大多只是看看風景,這次在澤普,孩子不僅看到了漂亮的胡楊林,還親手做了艾德萊斯絲綢的小掛件,聽了新疆的傳統音樂,吃了地道的美食,感覺收獲特別大。這樣的旅游,才真正有意義。”
![]()
澤普縣 “文旅 +” 融合發展模式的成功,不僅帶動了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更給當地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隨著游客數量的不斷增加,當地的餐飲、住宿、交通等相關產業也隨之發展起來,越來越多的群眾通過參與文旅產業實現了增收致富。比如,在金湖楊國家森林公園周邊,很多村民開起了民宿、餐館,有的村民還成為了景區的講解員、保潔員,還有的村民將自己制作的手工藝品拿到景區售賣。一位開民宿的村民告訴記者:“以前我們主要靠種地為生,收入不穩定。現在開了民宿,每到旅游旺季,房間都能住滿,一年的收入比以前種地多好幾倍。而且,看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喜歡我們這里的風景和文化,我們心里也特別自豪。”
![]()
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文旅活動,澤普縣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感也在不斷增強。當艾德萊斯絲綢被制成旗袍走向更大的舞臺,當新疆的傳統音樂被更多人聆聽,當本地的特色美食被更多人喜愛,當地群眾對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自豪感。這種文化自信,又反過來推動了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形成了良性循環。比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艾德萊斯絲綢制作技藝,有的甚至選擇拜師學藝,成為非遺傳承的新生力量;一些本地的設計師也開始嘗試將更多的本地文化元素融入到現代設計中,推出了更多具有澤普特色的文創產品。
![]()
從全國范圍來看,澤普縣的 “文旅 +” 融合發展模式也為其他地區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如今,各地都在大力發展文旅產業,但如何避免同質化競爭,如何打造具有特色的文旅品牌,是很多地區面臨的難題。而澤普縣的實踐證明,只有深入挖掘本地的獨特資源 —— 無論是生態資源還是文化資源,將其進行創新性融合,才能打造出真正有吸引力、有生命力的文旅產品。艾德萊斯絲綢不是澤普獨有,但澤普將其與旗袍、胡楊林結合,就形成了獨一無二的體驗;胡楊林在新疆并不少見,但澤普通過文化活動賦予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就讓其有了區別于其他胡楊林景區的獨特魅力。
![]()
這場在胡楊林下上演的旗袍秀,雖然只有短短幾個小時,但其帶來的影響卻是深遠的。它讓更多人了解到了艾德萊斯絲綢這一非遺技藝的魅力,讓更多人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讓更多人知道了在新疆澤普,有這樣一個兼具自然之美與文化之韻的地方。正如一位網友在觀看活動直播后留言所說:“以前總覺得新疆很遠,對那里的文化也了解不多。但看完這場旗袍秀,我突然想去澤普看看,看看金黃的胡楊林,看看美麗的艾德萊斯旗袍,感受一下那里的風土人情。”
隨著時間的推移,胡楊林的葉子或許會慢慢飄落,但這場旗袍秀所傳遞的文化魅力,卻會一直留在人們的心中。而澤普縣也將繼續深耕 “文旅 +” 融合發展模式,不斷挖掘本地的文化資源和生態資源,推出更多有特色、有內涵的文旅活動,讓更多人走進澤普、了解澤普、愛上澤普。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澤普縣會成為更多人心中的 “詩和遠方”,而艾德萊斯絲綢與旗袍的故事,也會在更多地方續寫新的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