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吳石將軍赴臺之前,曾打算把他的妻子與四個孩子安排到香港,但是蔣介石堅持讓他“攜妻子赴臺”。
于是吳石就把長子吳韶成、長女吳蘭成留在大陸,自己則帶著妻子王碧奎、次女吳學成和小兒子吳健成去了臺灣。
![]()
1950年6月,吳石將軍英勇就義之后,王碧奎被投入監獄,她16歲的次女吳學成和7歲的幼子吳健成,則被房東連夜趕出住所,流落臺北街頭,瞬間成了無家可歸的孤兒。
在白色恐怖籠罩的臺灣,沒有人敢收留吳學成、吳健成姐弟倆。吳學成只能牽著弟弟的手,在街頭漫無目的地游蕩。
白天,他們撿別人丟棄的剩飯充饑,喝路邊的自來水解渴;夜晚,隨便找一個街角的屋檐下蜷縮過夜,用兩張破報紙蓋在身上取暖。
吳健成常常在夜里凍得瑟瑟發抖,哭著喊媽媽。吳學成將他緊緊摟在懷里,一遍遍安慰:“健成不怕,有姐姐在,姐姐會保護你。”
可是吳學成當時也才只有16歲而已,這個年紀本該坐在教室里讀書、在父母身邊撒嬌,卻要扛起照顧弟弟的重擔。
正當姐弟倆走投無路之時,一絲曙光悄然照進他們冰冷的生活,陳誠對姐弟二人開啟了一場持續多年、極為隱秘的援助行動。
![]()
陳誠與吳石早年同入保定軍校,后來曾在北伐戰場上并肩作戰,在戰壕里分過半壺水,啃過同一塊干硬的雜糧餅。
1926年南昌戰役中,陳誠高燒昏迷在戰壕里,是吳石冒著槍林彈雨背著他沖出重圍。陳誠首先在王碧奎的案卷上批了“暫緩辦”三個字,把人從牢里撈了出來。
接著,陳誠又安排吳健成用自己年輕時的化名“陳明德”報考學校。從那以后,陳誠每個月都讓人悄悄給姐弟倆送錢過去,名字寫在“補助款”的隱秘條目里。
這筆錢,相當于當時工人三個月的工資。不過即使有陳誠的暗中幫助,吳家姐弟的成長依然充滿了艱辛。
母親王碧奎后來被救出,卻患上了嚴重的關節炎。吳學成被迫中斷學業,去工廠里打工掙錢,承擔起養活全家的重擔。最難的時候,她還在街邊做過縫補、擦鞋的生意。
那時的吳學成,心中對父親充滿了不解和埋怨。她不明白,父親明明可以給他們優渥的生活,為何最終卻讓他們陷入如此絕境。
![]()
年幼的吳健成,同樣承受著超越年齡的痛苦。他從小就展現出超乎尋常的懂事和勤奮,與姐姐同甘共苦。
后來,吳學成嫁給一個大她15歲的老兵,婚后常常遭受打罵。但是她咬牙堅持,只為照顧母親和還在讀書的弟弟。
而吳石將軍留在大陸的兩個孩子,前期過得也不太順。直到1973年,相關部門追認吳石為革命烈士。他的長子吳韶成和長女吳蘭成,才拿到那份遲到了23年的烈士證明。
消息傳到吳學成和吳健成的耳中,吳學成心中積壓多年的埋怨,一瞬間就被巨大的理解和崇敬所取代。
吳學成得知父親的工作,曾經救了十萬人的性命。那一刻她終于懂了,父親當年的選擇,不是拋棄,而是為了一個更宏大的理想,為了一個更光明的未來。
理解了父親的偉大后,吳石的子女們用實際行動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留在大陸的吳韶成和吳蘭成,在父親身份得到正名后,沒有向組織提出任何個人要求,而是繼續在各自崗位上兢兢業業。
![]()
吳蘭成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在工作中表現出色,還曾榮獲“五一勞動獎章”。在臺灣的吳健成,刻苦學習,考取了公費留學,赴美深造。
在美國立足后,吳健成立刻將母親王碧奎接到身邊奉養。那時,吳石子女心中還有一個共同的愿望:讓父親的骨灰魂歸故里。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1994年,吳石將軍的部分骨灰,終于由他的子女們護送回大陸,安葬在北京福田公墓。
分離了近半個世紀的家人,終于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團聚”了。后來,吳石的孫輩,如孫女吳紅在接受采訪時曾說:“我為爺爺感到驕傲!”
![]()
吳石將軍的雕像矗立在北京福田公墓內,墓前常常堆滿鮮花。那一捧捧鮮花帶著大陸的晨露,攜著臺灣的海風——跨越海峽的思念,終在墓前匯聚成了一股暖流,這是后人對他無聲的緬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