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滬上阿姨茶飲品牌推出一款雙杯飲品套餐,內含一個子宮造型的玩偶。該玩偶命名為“小宮舉毛絨玩偶”,從外形看,與子宮相似,倒梨形,還有“輸卵管”和“卵巢”等。分為粉色和紅色兩款,頁面介紹中寫道:兩種顏色是對應每個月的不同時期。滬上阿姨官方回應稱,是為了向消費者傳遞悅己、自信、自由的理念,提醒大家好好愛自己。
(10月18日金羊網)
滬上阿姨一款“小宮舉毛絨玩偶”,因形似子宮、附帶輸卵管和卵巢造型,竟引發不小爭議。有人覺得“不適”“獵奇”,也有人認可其科普意義。這場爭議的核心,從來不是玩偶本身是否美觀,而是我們對“身體科普”的包容度,更是性教育“談器官色變”的現實縮影。若連一個溫柔科普女性生理結構的玩偶都無法接受,那藏在“羞羞答答”背后的性教育,又怎能真正走進大眾視野?
“小宮舉”玩偶的爭議,暴露了部分人對“身體認知”的認知偏差。玩偶以柔和的毛絨材質、粉色與紅色區分生理周期,初衷是傳遞“悅己愛己”的理念,本質是將抽象的女性生理器官,轉化為可感知、無冒犯性的科普載體。可在一些聲音里,“子宮造型”成了“不雅”的代名詞,“生理科普”被貼上“獵奇”的標簽。這種排斥,本質是長期以來“性與身體話題不可言說”的思維定式在作祟。我們能坦然接受心臟、大腦造型的文創,卻對關乎女性健康的生殖器官造型避之不及,本質上是將“生理器官”與“低俗”錯誤綁定,忽視了其作為身體一部分的科學屬性。
這種“談器官色變”的心態,恰恰是性教育長期缺位的后果。當下,不少人的性教育仍停留在“諱莫如深”的階段:學校里,生理課要么被擠占,要么老師“跳過重點”;家庭中,父母面對孩子“我從哪里來”的提問,要么含糊其辭,要么刻意回避。長期的“回避式教育”,讓“生殖器官”成了禁忌話題,也讓很多人對自己的身體缺乏基本認知,有的女性不清楚生理周期的原理,有的青少年誤將正常生理現象當作“疾病”,甚至有人因缺乏自我保護意識遭遇傷害。而“小宮舉”這樣的玩偶,恰恰是用輕松、日常的方式,填補了“碎片化科普”的空白,讓生理知識走出“教科書”,走進生活場景。
性教育的核心,是教會人們“正視身體、尊重自我”,而這份“正視”,需要從打破“禁忌感”開始。網友對玩偶的認可,本質是對“溫和科普”的需求:比起生硬的理論講解,一個可觸摸的玩偶、一款生活化的文創,更能讓生理知識變得易懂、不尷尬。我們不必強求所有人都接受這款產品,但至少應給予“生理科普”足夠的包容,不將其污名化為“獵奇”,不將身體器官視為“禁忌”,才能為性教育營造更寬松的環境。
從“小宮舉”玩偶的爭議,能看到性教育“破局”的難點,也能看到大眾對科學科普的期待。性教育不該“猶抱琵琶半遮面”,更不該因“話題敏感”就停滯不前。唯有放下“談性色變”的偏見,用更包容、更貼近生活的方式傳遞知識,才能讓每個人都能坦然正視自己的身體,真正實現“悅己、自信、自由”的理念,這也是“小宮舉”玩偶背后,最值得被看見的意義。
如果連一個“子宮造型玩偶”都不能接受的話,何談大大方方開展性教育?性教育何時能不再羞羞答答?別再“談性色變”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