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幾何時,教師是太陽下最光輝的職業;如今,卻因為一些“掉價”行為,讓這份職業的聲譽不斷受損。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哪些行為正在讓老師“掉價”?希望這篇文章,能帶來一些反思。
1. 把課堂當情緒垃圾桶,學生成出氣筒
最讓人心疼的,是那些在課堂上被老師無故斥責的孩子。教師是人,有喜怒哀樂可以理解,但課堂不是私人情緒的宣泄地。當你把生活中的不如意轉化成對學生的冷嘲熱諷時,掉的不是價,是師道尊嚴。
2. 對學生“看菜下碟”,家長背景決定孩子待遇
教育公平的底線,就是老師的一視同仁。但現實中,某些老師對“有背景”的學生噓寒問暖,對普通家庭的孩子漠不關心。這種區別對待,孩子比大人更敏感。當你用勢利的眼光衡量學生時,就別怪家長用同樣的眼光審視你。
3. 教學敷衍了事,十年用同一本教案
“一本教案用十年”已經不是敬業,而是怠工。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不更新知識、不研究新教法,就是對學生的未來不負責任。當教學變成機械的重復,教師的專業價值也就所剩無幾了。
4. 主業副業本末倒置,課堂成了生意場
利用業余時間增加收入無可厚非。但一旦副業影響主業,甚至在家長群里頻繁發廣告,課堂講課留一手、補習班才講真經——這種行為,已經觸碰了職業底線。
5. 穿著打扮不得體,過度隨意或過度時髦
教師形象是一種無聲的教育。邋里邋遢會讓學生失去敬畏感,奇裝異服、濃妝艷抹則會過度吸引學生注意力。得體大方,才是對學生審美的最好引導。
這些行為之所以“掉價”,不是因為它們違法,而是因為它們違背了教育的本質。每一個都在無聲地消耗著家長和學生的信任,也在消耗著整個教師群體的尊嚴。
寫下這些,不是對教師群體的指責。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我們對教育懷有期待,對老師依然心存敬意,才更希望這個職業能重拾榮光。
老師的尊嚴,不是誰賜予的,而是靠每一個扎實的課堂、每一次公正的對待、每一份真心的溝通,自己贏回來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