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鯉皰疹病毒病是鯉魚和錦鯉的一種急性、接觸性傳染病,對錦鯉、鯉魚危害均極為嚴重。該病多發于春、秋季,潛伏期14天。錦鯉皰疹病毒可感染任何年齡的錦鯉與鯉魚,傳播迅速,病魚出現癥狀24~48小時后開始死亡,水溫低于18℃或高于30℃死亡率下降或停止,2~4天內死亡率80%~100%。細菌和寄生蟲可混合或繼發感染,加速死亡進程。
![]()
一、鯉皰疹病毒
鯉皰疹病毒屬于異皰疹病毒科、鯉皰疹病毒屬(Cyprinivirus)。鯉皰疹病毒一般分為鯉皰疹病毒Ⅰ型(CyHV-1)、鯉皰疹病毒Ⅱ型(CyHV-2)和鯉皰疹病毒Ⅲ型(CyHV-3),稱為錦鯉皰疹病毒 (Koi herpesvirus,KHV)。其基因組為dsDNA,病毒粒子為正二十面體(核衣殼T=16對稱),有囊膜和外膜包被。這三類病毒具有一定的宿主選擇性,可分別感染鯉、錦鯉、銀鯽及金魚等魚類,具有溫度敏感性;疫病表現出季節流行性特征,且呈現全球分布。
錦鯉皰疹病毒病主要通過水平傳播,暴發后幸存的魚也可成為疾病的傳播者,將病毒傳染給其它健康的魚。水是傳播病毒的主要非生物載體,無臨床癥狀的養殖和野生魚也可能帶有病毒,病毒粒子通過糞便、尿液、鰓和皮膚黏液排出,能否垂直傳播目前尚未確定。自然感染時,鰓、腎臟和脾臟含病毒最集中,腸和腦中也能檢查出病毒。該病毒只引發鯉魚 (包括錦鯉)及其變種感染并致死。其它種類比如金魚和草魚在同一養殖系統中,甚至與帶病錦鯉保持長期接觸而不發病,這一特點可有助于該病的初步診斷。但是,目前鯽魚也有分離出鯽皰疹病毒,該病毒與鯉皰疹病毒屬成員具有較近的親緣關系。
![]()
二、臨床檢查
1. 群體檢查
主要檢查待檢批次鯉魚和錦鯉群體的游動狀態、攝食情況及抽樣存活率等是否正常。群體活力旺盛,逃避反應明顯,體色、體態及外觀正常,攝食正常,則在群體中按采樣規范采集不少于150尾魚苗 (種)進行個體檢查和試劑盒檢查。
魚群中若有臨床病癥明顯無力、無食欲,呈無方向感的游動,在水中頭下尾上漂游,甚至停止游動的個體,采集有典型癥狀的魚不少于10尾,逐尾檢查。
2. 個體檢查
(1)外觀檢查。主要觀察體表黏液有無增多,有無癤瘡、囊腫、充血、出血、潰瘍等癥狀,鰭條、鱗片等有無損傷情況,眼球有無突出、凹陷或渾濁充血等變化,鰓黏液及顏色變化。若魚體皮膚上出現蒼白的塊斑和水泡,鰭條尤其是尾鰭充血,鰓出血并產生大量黏液或出現大小不等的塊斑狀組織壞死,鱗片有血絲,魚眼凹陷 (圖1),懷疑患錦鯉皰疹病毒病。
![]()
圖1 感染錦鯉皰疹病毒的錦鯉外觀癥狀(引自江育林等,2012)
(2)解剖檢查。打開待檢魚腹腔,觀察內臟器官有無出血及顏色變化。若脾臟有出血點,呈鮮紅色,后腎腫大,有出血點,呈鮮紅色,膽固縮,顏色變深 (圖2),懷疑患錦鯉皰疹病毒病。
![]()
圖2 感染錦鯉皰疹病毒的錦鯉內臟癥狀
3. 快速檢測試劑盒檢測
按照病原快速檢測試劑盒說明書進行采樣和現場快速檢測,樣品出現試劑盒所指示的陽性反應,懷疑存在錦鯉皰疹病毒病病原。
三、實驗室檢查
對懷疑患有錦鯉皰疹病毒病及臨床檢查發現具有錦鯉皰疹病毒病相關臨床癥狀的苗種,應按 《水生動物產地檢疫采樣技術規范》(SC/T 7103—2008)的要求對該批次苗種采集樣本進行實驗室檢測。
1. 采樣
按SC/T 7103—2008的規定執行。
2. 病毒的PCR檢測
錦鯉皰疹病毒病的檢測按 《鯉皰疹病毒檢測方法》(SC/T 7212.1—2011)“第1部分: 錦鯉皰疹病毒”的方法進行,檢測錦鯉皰疹病毒的胸腺激酶 (TK)和聚合酶 (Sph) 基因。
符合以下特征之一者,則判定為錦鯉皰疹病毒陽性:
① TK基因和Sp h基因的瓊脂糖凝膠電泳結果均為陽性;
②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條帶可疑,但TK基因和Sph基因核酸測序結果同源性在95%以上。
3. 結果判定
(1)對發現有錦鯉皰疹病毒病臨床癥狀個體的待檢批次魚類苗種,實驗室PCR方法檢測KHV,結果為陽性的,判定該批次苗種患錦鯉皰疹病毒病。
(2)若沒有發現錦鯉皰疹病毒病臨床癥狀個體,但實驗室PCR檢測結果為陽性,則視為疑似感染。采用ELISA或電鏡觀察病毒等方法進行確診,確診的方法中有一種結果為陽性,則判定該批次苗種攜帶錦鯉皰疹病毒。
四、臨床表現
錦鯉皰疹病毒主要集中爆發于春季錦鯉產卵前,3—5月,鯉魚越冬后水溫急劇上升至15~25℃的這段時期。發病前期錦鯉攝食量正常或者有所增加,發病期仍能攝食,在民間養殖戶稱“該吃的吃,該死的死”。錦鯉在感染KHV病毒后病發癥狀可分為三個時期,各個時期癥狀具有一定差異。
病毒感染初期病魚浮于水面不動或游動緩慢,部分病魚體表發黑,鱗片脫落,皮下和肌肉出血,肛門略微紅腫;鰭條、尾鰭充血;腸道紅色,硬而且相當充盈,腎臟腫脹,膽汁顏色較深,顏色為紅色,脾臟有多個出血點。
病毒感染中期魚體游動緩慢,與進入麻醉狀態的魚體表現相似,魚體體色暗淡,呈灰白色,中后期表現出花斑,特別是德國鯉之類的無鱗錦鯉在水中病癥尤為明顯,有鱗魚沒有明顯顯示,并且鰓絲綢濃流血并產生大量粘液。
病毒感染后期,打撈出水面后病魚魚體體色發黑,雙眼嚴重凹陷,鰓部腫脹發紫紅色,極易出血。通常患有KHV病毒的病魚在1~2天內死亡,病毒感染率高,病死率高。且易發生在體態肥碩的錦鯉身上,對觀賞魚錦鯉行業具有嚴重的打擊性。
五、治療
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重在預防,建議平時拌料投喂清熱解毒的比如三黃散之類的藥物。
來源:西南漁業網
(備注:本網易號"養魚第一線"歡迎您的光臨!本文原創僅供參考和交流!內容和圖片大多來源于網絡資料,如有異見請告知,侵權可刪,歡迎指正和留言討論,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