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父母這些年,尤其是離職了有大量時間陪孩子后,從心理學角度回看自己最大的成就不是學會了多少教育技巧,而是學會了——與孩子大量地說話。
不是訓話、不是說教,而是真正的“對話”。
因為我發現,孩子的成長,尤其是心理成長,靠的不是成績、不是興趣班,而是——在不斷的交流中被理解、被看見、被引導。
而在大量對話中,我家孩子也學會了如何與別人對話;也學會了,如何用對話來溝通,達成共識,解決同學和友誼問題;學會了表達和展示自己,備受同學歡迎和喜歡;甚至也學會了如何來套路我!
另外,心理學告訴我們:語言,是親子關系最重要的心理紐帶。
父母與孩子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在塑造孩子的安全感、自我認知,以及他看待世界的方式。
越是經常與孩子對話的家庭,孩子的心理更健康、自信也更穩定。
今天說說我在咨詢中看到的一些現象,以及談談我是如何和孩子說“正確的話”。
一、要“大量”說話,而不是“偶爾”交流
很多父母覺得:“我每天都在和孩子說話啊。”
但如果你仔細想想,那些話更多是命令和指令:
“快點起床”“作業寫完了嗎”“不要玩手機”“吃飯快一點”……
這些不是交流,是管理。
而真正的“說話”,是一種心與心的互動。
心理學研究顯示,一個孩子每天能與父母進行高質量交流(非命令式對話)超過15分鐘,就會明顯減少焦慮、攻擊、撒謊等行為問題。
我曾經做過這樣的調整:
當孩子放學回家時,不再問“今天考得怎么樣”,而是說:“今天有哪一刻讓你覺得有趣?”
我們在午飯和晚飯時,都會聊天。他開始聊起同桌的笑話、老師的小動作,我順著話題傾聽,偶爾追問幾句。有時還會像一個孩子一樣,表達出對他們游戲的喜歡和羨慕。也會像他的崇拜者一樣認真傾聽和提問。但我很少評價和給予直接的建議。
這幾年下來,我發現孩子變得更愛說話,也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
11歲的他,還會和我說班里最受歡迎的女孩孩子是誰,他有點喜歡那個女孩子。
而這,正是心理安全感的開始。
二、語言,是孩子內在世界的“腳手架”
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語言是思維的支架”理論。
孩子的思維、情緒理解、自我表達能力,都依賴于與成人的語言互動。
換句話說,父母與孩子的對話質量,決定了孩子未來的心理成熟度。
如果孩子的生活里充滿命令和批評,他的大腦學到的是“我不能表達”“我不被理解”;
而如果他的生活中充滿了傾聽和回應,他會學會:“我有價值”“我的感受重要”。
比如,當孩子說“我不想上學”,很多家長第一反應是:“上學有什么好不想的!”
但如果你換成:“你是不是覺得學校有點讓你累?要不要告訴我哪里不舒服?”
這種回應,就是在幫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這不僅在當下安撫了他,也在潛意識中幫他構建了“情緒詞匯庫”,讓他未來能更好地理解、管理情緒。
三、“大量說話”,是培養心理韌性的基礎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情緒共調”。
意思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通過與重要他人的互動來調節自己的情緒系統。
當父母在孩子情緒波動時,能與他進行言語溝通,比如:“我知道你現在很委屈,我們先慢慢說”,
這種語言本身就是一種心理安撫。
有研究發現,那些童年時期被父母頻繁傾聽、解釋和對話的孩子,長大后更能應對挫折,也更少陷入抑郁與焦慮。
因為他們在心里有一個穩定的信念:“我可以被理解,也能理解他人。”
所以,當我們與孩子大量說話時,不僅僅是在“傳達信息”,
更是在教他們如何與世界相處,如何與情緒相處。
這是一種無聲的心理訓練。是他未來面對困境時,自我恢復的能量源泉!
四、為什么很多父母說不出“有用”的話
現實中,很多父母覺得和孩子沒話說,不是因為不想說,而是不知道該怎么說。
在和一位來訪爸爸溝通時,他傳遞出來在和孩子說話時,就像是上下級同事對話。理性、客套、刻板,又簡短、、、
也能理解,他們從小沒有被溫柔地對話過,也缺乏情緒表達的模板。
于是,當孩子有情緒時,他們的回應常常就是這樣,甚至有些父母還有帶有批評、否定、講道理。這也稱為代際傳遞。
所以,我們這一代父母確實不容易,想要讓我們的孩子更加自信、幸福,就需要重新愛自己的同時,學著更科學的愛孩子。
在心理學中也告訴我們,有效的溝通從來不在于你說得多對,而在于孩子是否感受到被理解。
比如:
孩子說“我討厭寫作業”,你說“我小時候比你還多呢”,這是對比;
但你如果說:“寫作業確實挺累的,不過你堅持做完,我覺得你真能干。”
這就是理解 + 鼓勵。
這種話語,會讓孩子的內心有力量,而不是負擔。
五、缺少語言交流,對孩子有哪些影響,什么又是有效交流呢?
缺乏交流的孩子,最明顯的表現是“內心封閉”和“缺乏自我表達”。
他們會越來越不愿說出真實想法,也不再期待父母理解。久而久之,心理連接斷裂。
在心理咨詢中,我見過太多這樣的成年人:
他們外表成熟、工作穩定,但情感上卻極度孤獨。因為他們從小就沒有被傾聽的經驗,不知道如何表達,也不相信自己的感受會被接納。
所以他們在人際關系中要么極度迎合,要么選擇沉默。
心理學稱這種現象為“情感隔離”——情緒無法自然流動,人就會陷入抑郁、焦慮或人際困擾。
而這一切的起點,往往是童年時那一個個被忽視、被打斷的表達。
那些總被父母說“別多嘴”“小孩子懂什么”的孩子,長大后往往很難表達需求,更難建立親密關系。
他們害怕沖突,害怕被拒絕,也不知道該如何讓別人理解自己。
可見,“語言的缺席”,其實是心理營養的缺席。
與孩子大量說話,并不是讓父母不停說教,而是要用對話代替命令,用傾聽代替評價。
當孩子不想寫作業時,不要急著訓斥,而是問:“你現在是不是覺得有點煩?想先休息一下?”
當孩子和朋友吵架時,不要說“別理他”,而是問:“你希望他怎么對你?”
當孩子失敗時,不要急著鼓勵“沒關系”,而是陪他說出那份失落。
這些話語,傳遞出的是尊重和共情。
而共情,是孩子最深層的心理安全感來源。
寫道最后:
一個家庭的溫度,就藏在每天的語言里。
如果家里常有交流的笑聲、討論的聲音,孩子的內心就容易豐盈、篤定;
如果家里常是命令、批評或沉默,孩子的世界就會變得單調、壓抑。
語言不只是溝通,更是一種心理滋養。
當我們愿意和孩子大量說話,不僅是在幫助他們成長,也是在滋養整個家庭關系。
一個愿意與孩子說話的父母,正在用語言為孩子建造內在的世界。
等他長大后,即使身處風雨,也依然能聽見那份溫柔的聲音,在內心深處回蕩:“沒關系,你說吧,我在聽。”
育兒路上,你不是一個人在艱難前行,加入群聊。
你不僅可以獲得鼓勵安慰,還能得到心理咨詢師的幫助。同時,我也會持續輸出個人教育經驗和咨詢中的案例分析,包括對孩子日常引導,能力培養,成績提升,焦慮抑郁緩解,就業規劃等親子教育問題。
如二維碼無效,可以私信我,或加個工作微信。
關于作者:
我是jolie,曾有11年互聯網大廠HR工作和管理經驗,因需要陪伴兒子成長離職。現已轉行成為一名心理咨詢師,擅長個人成長、職業規劃、親子關系咨詢。
懷揣著“人人都能成為自己的心理咨詢師”的愿景,分享我的所學所聞,以及心理學知識和咨詢中的故事。
期待與您在每一次推送中相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