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10日,蘋果秋季新品發布會揭曉了“全球首款純eSIM智能手機”——iPhone Air。其徹底取消物理SIM卡槽的設計,不僅標志著終端形態的重大革新,更與國內三大運營商同期全面重啟eSIM業務的舉措形成共振。這場始于可穿戴設備的“無卡化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消費電子核心領域滲透。
然而,在技術熱潮與市場期待之下,eSIM在國內市場的規模化落地仍面臨政策、產業與用戶認知的多重挑戰。業界需以理性視角審視其發展路徑,既要看到技術迭代的必然趨勢,也需正視轉型過程中的現實阻力。
01
國內eSIM業務
從試點探索到有序重啟
我國eSIM產業的發展軌跡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2017年,中國聯通推出首款eSIM智能手表,開啟了技術商用的初步探索。隨后,三大運營商陸續在可穿戴設備與物聯網領域開展試點,政策層面也逐步放開。2020年,工業和信息化部批復在全國物聯網領域推廣eSIM服務,2021年《“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更明確提出推動eSIM技術應用,為產業提供了頂層設計支持。
然而,2023年成為業務發展的轉折點。由于eSIM“空中寫卡”特性存在被用于遠程開戶和電信詐騙的風險,監管部門叫停了智能手表等業務的“一號雙終端”服務,行業發展一度陷入停滯。這一階段凸顯了技術創新與安全監管之間的相互作用。直至2025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復三大運營商全面推進eSIM應用,標志著行業進入“技術保障下的有序開放”新階段。在政策重啟的同時,多項eSIM領域的標準開始實施,通過強化實名認證、禁用跨境寫卡、引入地理位置校驗等措施,構建了更為完善的安全防線。
三大運營商的業務布局在進度上略有差異化,但整體同步。10月13日,eSIM手機商用終于“靴子落地”。三大運營商相繼官宣已獲得開展eSIM手機運營服務商用試驗的批復,目前已全面開啟eSIM手機業務預約與辦理。用戶規模方面,由于此前eSIM主要用于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設備,市場空間有限。根據智能手表的保有量及其蜂窩網絡開卡率推斷,eSIM用戶數量應在500萬左右。
![]()
02
手機革新有望
成為eSIM普及的催化劑
iPhone Air的發布成為eSIM技術普及的重要里程碑。這款機型徹底取消物理卡槽的設計帶來三大突破:首先,機身厚度縮減至5.5毫米,實現更輕薄的設計;其次,視頻續航能力提升至27小時;最重要的是,這一硬件創新倒逼整個產業鏈加速eSIM適配進程。在國產手機陣營中,華為Mate XTs等旗艦機型曾傳聞將采用無卡化設計,并計劃整合"eSIM+衛星通信"功能。雖然最終發布版本未包含eSIM功能,但華為已通過與中國聯通合作的智能手機殼產品,間接實現了eSIM與手機的融合。這表明華為在eSIM技術方面已具備成熟方案,只待政策開放即可快速推出相關產品。據悉,OPPO也將在本年度內推出首款支持eSIM功能的5G手機。隨著主流手機廠商的集體推進,支持eSIM的智能手機發展將進入加速期。作為終端行業最重要的設備類型,智能手機的eSIM化將顯著推動這項技術的普及進程。
eSIM手機的出現對消費者使用習慣與運營商傳統業務模式形成深遠沖擊。一方面,部分用戶對“無卡自由”有強烈期待。電商平臺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eSIM”搜索量同比暴漲,多設備聯網套餐銷量也大幅度增長,反映出市場的積極情緒。另一方面,新進運營商、虛擬運營商期望通過在線開卡降低用戶獲取成本,同時提升ARPU值。據估計,針對eSIM手機的線上開卡模式能使獲客成本降低20%以上。由于eSIM用戶中對新技術敏感的高價值群體占比高,如能搶占先機,有望推高ARPU值15%-20%。
不過,硬件創新與服務供給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調研顯示,大多數潛在iPhone Air購買者因“運營商支持不明”而推遲換機計劃,過半用戶批評聯通之外的運營商業務進展滯后。此外,三大運營商APP在搜索“eSIM”時普遍出現404錯誤或跳轉至手表業務頁面,線下營業廳也多表示“暫不支持”。這種服務缺位與用戶期待之間的落差,凸顯出產業鏈協同不足的現狀。
03
eSIM的技術理想與現實挑戰
eSIM的實際優勢不及預期
自eSIM技術提出以來,通常認為其核心優勢體現在用戶體驗、產業價值與社會效應三個維度。對用戶而言,eSIM支持遠程配置、多終端切換,賦予消費者前所未有的靈活性。對產業而言,去除物理卡槽可節省終端內部空間,為電池擴容、芯片性能提升創造條件,同時簡化供應鏈、降低物料與物流成本。據測算,全面推廣eSIM后,用戶管理成本可降低30%以上。從社會效應看,減少實體卡生產與運輸有助于環保減碳,符合綠色通信發展趨勢。然而,經過多年的發展,業界逐漸認識到,技術設計目標與現實應用環境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在用戶體驗方面,eSIM恐難達到理想中的便捷性。
首先,在政策監管方面,嚴格的實名制要求與跨境寫卡限制雖保障了安全,卻也增加了用戶的使用門檻。例如,根據中國聯通提供的信息,要求用戶首次辦理eSIM手機業務時必須前往線下營業廳完成人臉識別,這與用戶對“全線上便捷性”的預期存在差距。號碼管理方面,同一用戶主號碼名下卡號數量不得超過4張,限制了多號應用場景的拓展。跨運營商切換雖在技術上可行,但實際操作中仍存在配置文件兼容性問題。網絡安全更是持續關注的焦點,eSIM的高度集成化特性使其面臨模塊攻擊、數據泄露等風險,需通過更嚴格的身份認證技術手段強化防護。
其次,SIM卡的特殊性使其與在線化服務存在天然的割裂。受商業宣傳影響,普通用戶往往將eSIM電子卡的使用便捷性與互聯網賬號相提并論。但實際上,互聯網賬號的便捷使用完全依賴于SIM卡提供的基礎服務,包括網絡連接和短信驗證等功能。這種依賴性導致了一個根本性矛盾:在用戶尚未獲取SIM卡時,這些基礎服務并不存在,而eSIM的激活卻又必須依賴網絡連接。雖然在實際操作中,用戶可以通過Wi-Fi網絡完成eSIM的下載和激活,但這并不能完全解決上述矛盾。這種基礎服務依賴與激活條件之間的矛盾,使得eSIM的便捷性存在明顯的場景局限性。特別是在設備更換場景下,eSIM相比傳統實體卡的操作流程更為復雜,這種不便性表現得尤為突出。
![]()
eSIM的核心價值主要體現在產業層面。首先,取消物理卡槽能夠節省終端內部空間,為終端廠商的產品創新提供更多可能性。這也解釋了為何終端廠商對推動eSIM發展最為積極,而運營商則相對缺乏興趣。從GSMA的eSIM研究組織架構演變可以看出這一趨勢。GSMA的eSIM研究分為需求組和技術組,最初需求組主要由運營商組成,技術組則由產業鏈成員構成。由于需求研究進展緩慢,在蘋果公司通過法律手段推動后,GSMA調整了組織架構,允許產業鏈成員加入需求組。目前,GSMA的eSIM標準工作已主要由終端廠商主導。eSIM的另一重要產業價值在于對新進運營商和虛擬運營商的意義。這類運營商由于缺乏線下營業網點,使用實體SIM卡拓展業務面臨較大挑戰。因此,他們對于支持線上辦理的eSIM有著強烈需求。以新興衛星通信運營商為例,在天地一體化發展趨勢下,這些運營商對eSIM表現出了濃厚興趣。
eSIM的應用場景不及預期
eSIM技術最初是為物聯網場景設計的,業界普遍將其視為實現萬物互聯的關鍵技術。然而發展至今,eSIM的主要應用領域卻集中在智能手機市場,在物聯網領域的實際應用進展相對緩慢。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eSIM與物聯網設備常用的貼片式SIM卡存在本質區別。雖然eSIM采用的eUICC也是一種貼片式UICC卡,但其核心優勢在于支持通過空中下載技術(OTA)動態寫入和更新SIM卡數據。相比之下,傳統貼片式SIM卡與插拔式SIM卡類似,都是在出廠前預先寫入固定數據且無法修改。
eSIM技術在物聯網領域的應用推廣面臨雙重挑戰。從技術實施層面來看,物聯網設備面臨的首要難題是如何建立初始網絡連接以下載eSIM數據。雖然業界提出了預置臨時SIM卡數據的解決方案,即通過臨時網絡連接下載正式數據,但該方案在技術實現和商業落地方面都存在顯著障礙,導致其應用范圍受限。目前僅有少數跨國銷售的汽車案例采用了這一方案。從市場需求角度分析,多數物聯網設備采用按訂單生產模式,其運營商在出廠前就已確定,且設備生命周期內無需更換SIM卡數據。這種特性使得eSIM技術對這類設備缺乏實際應用價值。綜合技術和市場兩方面因素,eSIM在物聯網領域的大規模普及仍面臨諸多現實障礙。
04
國內運營商發展路徑展望
盡管面臨著多種挑戰,但eSIM手機在國內的上市時間已經進入倒計時,必將帶來深遠影響。面對eSIM技術帶來的變革,國內運營商需積極調整發展策略,實現從傳統服務向數字化服務轉型。用戶服務是提升體驗的關鍵環節。國內eSIM手機在初始階段的開卡流程可能還需要采用“線上預約、線下激活”的方式,與國際運營商全線上閉環體驗形成對比。未來可能需要研究推出更安全可靠的線上認證體系,在滿足實名制要求的同時簡化流程。同時,增強業務辦理透明度,在APP內實時展示進度,并提供客服在線反饋通道。在套餐設計方面,可借鑒國際經驗,推出更多樣的資費方案。例如,挪威電信的“區域化Profile動態切換”技術將跨境漫游成本壓縮至傳統SIM的1/3;英國EE運營商通過“instant set up”實現3分鐘內激活。國內運營商可能需要探索按需計費、場景化套餐等模式,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
生態合作是推動產業協同發展的關鍵基礎。建議成立“中國eSIM產業聯盟”,通過整合芯片、模組、終端設備和運營商等產業鏈各環節資源,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與安全協議體系。在具體應用場景方面,eSIM技術在部分垂直領域也確實存在需求。運營商可與行業客戶深度合作,共同開發定制化解決方案。例如,在車聯網領域,可推出“eSIM+邊緣計算”智能模塊;在工業物聯網領域,則可實現設備遠程運維與能耗管理的智能化升級。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eSIM的發展需與5G-A、6G網絡演進協同。6G星地一體化網絡可研究通過eSIM實現“地面-衛星”無縫切換。運營商可依托“東數西算”工程,搭建分布式eSIM配置平臺,實現連接能力與算力資源的深度協同。
05
結語:
在技術創新與產業理性間尋求平衡
子貢曾問孔子:“師與商也孰賢?”孔子答:“師也過,商也不及。”子貢又問:“然則師愈與?”孔子說:“過猶不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事情做得過頭和做得不夠同樣不妥。在eSIM技術的推進過程中,我們同樣面臨這樣的智慧考驗——既不可因監管和安全顧慮而因噎廢食,也不宜因技術熱潮而冒進失序。eSIM技術的普及不僅是通信載體的迭代,更有可能是數字經濟時代連接方式的重構。其發展歷程折射出技術創新、產業生態與政策監管的動態平衡。當前,國內eSIM產業破冰在望,但產業各方與用戶宜保持平常心,既不應因短期挑戰而低估其長期價值,也不應因技術熱潮而忽視現實約束。
未來eSIM技術的發展需要實現從“政策驅動”到“價值驅動”的轉變。首先,產業各方應聚焦真實需求場景,避免空談“eSIM驅動萬物互聯”的概念。運營商需要抓住技術窗口期,通過三方面舉措挖掘市場潛力:在產品層面持續創新,在服務體驗上不斷優化,同時加強生態協同合作;其次,監管部門要平衡好安全與發展關系,既要守住安全底線,又要為創新預留空間,探索更具彈性的治理模式;只有通過多方協同發力,eSIM技術才能真正釋放其價值,為數字經濟的深化發展提供應有的支撐。
![]()
eSIM商用背后:一場手機、芯片與運營商的“三角博弈”
eSIM行業大會!10月22日等你來
暫失安世控制權,聞泰科技如何“翻身”?
作者:聯通研究院 仇劍書 陳茜
責編/版式:王禹蓉
審校:王 濤 梅雅鑫
監制:劉啟誠
【通信世界新媒體矩陣】
央視頻 | 微軟MSN | 視頻號 | 微博 | 今日頭條 | 百家號 | 網易號 | 人民號 | 騰訊新聞
搜狐 | 新浪看點 | 雪球號 | 抖音 | 快手 | 愛奇藝 | 知乎 | 嗶哩嗶哩 | 咪咕視頻 |CSDN
【新媒體團隊】
監制|劉啟誠
審校|王濤 梅雅鑫 張鵬
編輯|王禹蓉
視頻制作|蔣雅麗 黃楊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