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市地方史的諸多概念里,盡管在圖籍中曾另外發現過更多的兵營標注,但民國時期“六大營”的說法一直擁有較高的認可度。所謂六大營即東大營(今延安路東段,原省重型機械廠院內)、西大營(今船營區獨立路西段路北,電業局小區)、南大營(江南,今龍灣雅苑小區)、北大營(中興街今昌邑七小附近,原吉鐵二小)、衛隊大營(也稱八家子大營,今市十三中)、陸軍訓練處大營(今市八中,尚余一面改作大墻的房山墻)。其中關于北大營的情況,地方史料中記載不多且比較零散,以至于公眾對這所軍營的情況不甚了然。
吉林城的兵營出現于晚清新軍設立之際,此前的八旗兵奉行“出則為兵入則為民”的方式,只在春秋兩次操演時在城中集結,臨時居住在各旗協領衙門中。從清同治六年(1867年)開始,為應付匪患、加強邊防實力,在舊八旗兵之外,吉林地方政府陸續招募靖邊軍,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又在吳大澂設立的靖邊軍基礎上,編吉字營練軍(練兵大臣穆圖善倡導,此人即吉林穆公祠的主人)。
據民國版《永吉縣志》記載,吉字軍駐守于吉林城東西兩廂,其中西六營在黃旗屯,東六營在蓮花泡。東六營是東關地區設立兵營的開始。但當時的這些兵營只留下了傳統。由于“練軍”在中日甲午之戰后即被遣散,營房并未被繼續使用,加之清末民初的營房多為土坯簡易房(《昌邑區政協文史資料》),到了《永吉縣志》成書時,編者明確記載為“今皆廢”。因此,一些朋友認為此兵營直接與民國北大營有關,是不大合適的。
一般認為“六大營”建于上世紀二十年代,設計圖紙大致相同,全部工程由著名泥瓦匠馬青山開設的慶源德泥瓦作坊承包。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編印的《昌邑區民主街道志》中,對北大營的情況有相對細致的一些記述,綜合起來大致如下:
張作相擔任吉林督軍時期,下令在蓮花泡北端修建一座兵營。這座兵營建在一個被壕溝(護城河)環抱、四角修有炮臺的土圍子中。土圍子南側為前轅門,以前轅門為軸線,轅門內兩側共建有11棟青磚平房,為士兵宿舍和辦公場所。此外,土圍子還附建有面積不小的體操場(校場)。這座兵營由衛戍吉林城的奉軍山炮連駐扎,世稱吉林北大營。
九一八事變后,日軍迅速占領了吉林北大營,而后日寇拆除了土圍子,對青磚營房進行了修補,后來還在前轅門外增建了兩座二層小樓(日本投降后被拆)。之后又向北陸續修建了一批紅磚鐵瓦的平房,也成為北大營的一部分。日寇小林部隊、小泉恭次16聯隊(或歸屬于日寇第二守備隊)等先后在這里駐扎……
就在前不久,吉林市青年收藏家聞焱先生從日本購得一批解放前的地圖,其中有一張1932年印制的《吉林省城附近圖》,對北大營的情況有著非常清晰的標注,其中傳遞出的信息讓人們感受到民國時期的北大營,遠超出后來吉鐵二小的范圍:
在1932年時,由南向北已經出現了4個駐軍單位:步兵第三營本部、六百八十二團山炮營本部、保安警察三中隊、火藥庫。除鐵二小周邊外修有塹壕外,火藥庫的東側和南側也修有塹壕。鑒于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軍在吉林的駐軍使用的是原有東北軍營房,因此,早在九一八事變之前,北大營的范圍可能就已經延伸到北側的鐵路附近。當然這些營房中是否有與晚清吉字軍營房重合之處,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此前聽前輩講述過,如今中興街從鐵一中向北,直到和沈吉鐵路交匯的道口,路西都是兵營。由于我生活在這一帶時,絕大多數老建筑已經被拆除改建,雖見到過一些青磚和紅磚平房建筑,但是對前輩的講述并無切實感受。直到看過《吉林省城附近圖》,才知道前輩所言非虛。
從1953年起,鐵路部門在中興街西側興建“新建住宅區”,隨著大批紅磚蘇式樓拔地而起,曾經北大營只剩下部分建筑被用作校舍。在《吉林鐵路經濟學校》1993年出版的紀念畫冊中可知,1948年該校創立時曾以北大營剩余的平房為校舍(校部另在中康路原滿鐵講習所辦公)。等到經校遷至中興街路東之后,該校舍交由吉鐵二小使用。在1975年的航拍照片中,能看到當時吉鐵二小由數棟平房構成,其中最南側的一棟,直抵在中興街的人行道上。
據《吉林鐵路分局普教志》記載,1979年(建成時間),吉鐵二小拆除大部分北大營營房,建設了北側的4層教學樓,1981年(建成時間)進一步將最南側的最長一棟營房拆掉一半,建起臨街的教學樓。另據該史料記載,這棟青磚營房建設時間并非是一些史料上表述的1924年,而是1929年。
1981年,我入吉鐵二小學習時,臨街樓房尚未投入使用。學校南側的青磚房屋是鐵鍬、笤帚等掃雪工具以及體育器材堆放的倉庫。另外,最東側一間曾被學校用作教師宿舍。當時,那棟房屋地基沉降得很厲害,屋內要比門外低很多。1983年左右,青磚房前面栽植了一些楊樹。大概在1986年左右,青磚房前的空地修建了幾個水泥乒乓球臺,這里成為許多同學鐘愛的活動場所。可惜青磚房前空地經常積水,偶爾會影響同學們的熱情。
我不太清楚這棟北大營最后殘留建筑拆除于何時(大概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自我高中畢業后,也再沒有見過這棟建筑(高中時和同學去玩過),并且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也沒有在書籍和照片上發現其蹤跡。直到前幾年,偶然在鐵路經校的紀念畫冊上看到這棟平房的身影,見到了熟悉的水泥球臺和楊樹。近日又得到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大學任河老師的幫助,獲得了更為清晰的照片,于是連忙寫下了這些文字。
很遺憾,我在小學時,校園里有北大營;上大學時,校區里有南大營。可惜現在,無論北大營還是南大營,都只是圖片激發的回憶了。
![]()
![]()
![]()
![]()
![]()
![]()
特別鳴謝聞焱先生、任河老師、邴赫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