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根據《自然》雜志最新發布的研究發現,全球沿海的人類定居點,正在因為氣候災害的脆弱性而往內陸撤退。
那么,這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海平面上升的速度真的已經超出我們的想象了嗎?
![]()
中國沿海40年來最高
說到海平面上升,很多人可能覺得這是個遙遠的話題,但根據NASA在2025年公布的數據,2024年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達到每年0.59厘米,遠超預期的0.43厘米。
而中國的情況并不明朗,《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5)》顯示,從1993年到2024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以每年4.0毫米的速度上升,2024年海平面比1993-2011年的平均值高出96毫米,創下1980年以來的歷史新高。
2024年廣西北海就遭遇了1965年以來第二高潮位,海水直接倒灌進市區街道。2022年長江流域干旱期間,上海因為咸潮入侵,水庫取水困難持續了90天,這直接影響了幾千萬人的生活用水。
![]()
而環渤海地區上升最明顯,天津和河北沿海分別比平均水平高出145毫米和143毫米。長三角地區因為地下水過度開采導致地面沉降,相對海平面上升得更厲害。
海平面上升還帶來了連鎖反應。2023年遼寧、江蘇等地砂質海岸平均侵蝕距離達到2.7米,沿海濕地生態系統受到嚴重威脅,生物多樣性明顯下降。
56%的人往內陸跑
《自然》雜志這次研究分析了195個國家1071個沿海地區近30年的衛星夜間燈光數據,發現了一個趨勢:56%的沿海地區人口正在向內陸遷移,28%保持不變,只有16%還在向海岸靠近。
![]()
南美洲和亞洲的遷移比例最高,分別達到17.7%和17.4%,其次是歐洲14.8%、大洋洲13.8%、非洲12.4%和北美洲8.8%。太平洋島國圖瓦盧已經開始了"舉國搬遷"計劃,準備把整個國家的人都遷到新西蘭去。印尼也因為海平面上升威脅決定遷都,從雅加達搬到加里曼丹島的新首都努桑塔拉。
但其中經濟因素起了很大作用,形成了復雜的"推拉效應"。比如中國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雖然面臨高海平面風險,但因為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仍然吸引著大量人口流入。而蘇北沿海等生態脆弱地區則出現人口凈流出。
![]()
澳大利亞的王明明教授在研究中指出,這是團隊第一次繪制出全球海岸人類定居點重新遷移的完整圖景,清晰顯示了人們正在向內陸遷移的趨勢,這種遷移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氣候變暖是罪魁禍首
說到海平面上升,就必須提到它背后的"真兇"——全球變暖。2024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55℃,首次突破《巴黎協定》設定的1.5℃閾值。歐洲、亞洲多地出現超過50℃的極端高溫,北極海冰面積也創下歷史新低。
![]()
即便我們現在就把升溫控制在1.5℃以內,也無法阻止海平面在未來幾個世紀持續上升。英國杜倫大學的Chris Stokes教授直言不諱地說:"人們總以為1.5℃就能解決所有問題,這絕對是誤解。即便達到這個目標,也無法阻止冰蓋融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
格陵蘭島和南極西部冰蓋的融化速度正在加快,衛星觀測數據顯示的冰蓋質量損失"真的非常驚人",遠超早期計算機模型的預測。如果這些冰蓋完全融化,海平面將上升7米以上,如果兩三層樓高的海水淹沒沿海城市,那將是怎樣的景象?
![]()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Jonathan Bamber研究發現,如果全球氣溫上升2.9℃,格陵蘭島和南極西部冰蓋將消失,導致海平面上升超過12米。而這一切都發生在氣溫僅上升1.2℃的情況下,可見冰蓋對溫度變化的反應比我們想象的要敏感得多。
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過去300萬年的氣候歷史發現,在那些溫暖時期,海平面確實要比現在高出數米。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21年的報告預測,即便升溫控制在1.5℃內,海平面仍將在幾個世紀內上升1-2米。
![]()
中國的應對之道
面對這樣嚴峻的挑戰,中國并沒有坐以待斃。我們采取了"工程防護+生態修復"的雙重策略,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不少有效辦法。
廣西欽州灣通過修復紅樹林、補充沙灘和建設牡蠣殼防護帶,他們讓區域波高衰減率達到了63.7%,不僅有效減輕了海浪侵蝕,還帶動了生態旅游發展。福建廈門、廣東珠海也通過海灘修復技術重塑岸線,就像給海岸穿上了一層天然的"防護服"。
![]()
在政策層面,《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明確提出推進高風險區域移民搬遷、建設智慧海洋預警系統等措施。長三角建立了跨區域海平面監測網絡,珠江口通過聯合調度水利工程緩解咸潮影響。
現在,中國科研團隊正通過衛星遙感和機器學習模型,精細化評估冰蓋消融對中國的影響。中山大學的研究發現,北極海冰減少通過大氣環流加劇了格陵蘭冰蓋西部融化,進而間接影響中國沿海海平面,這種跨區域的氣候聯系為我們的應對策略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
![]()
國際合作方面,中國也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與東盟國家共享海平面監測數據,為太平洋島國提供海岸防護技術支持。中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已居世界首位,在可再生能源發展方面走在了全球前列。同時,紅樹林碳匯交易等創新機制也在探索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路徑。
結語
海平面上升這事,短期確實沒法逆轉,但也不用太悲觀。就算現在立馬實現碳中和,已經飄在大氣里的溫室氣體,還會讓海平面接著漲幾百年,畢竟海水會慢慢 “熱膨脹”,上層和深層海水溫度平衡得等上三百年。
![]()
所以光減排不夠,沿海地區城市規劃得調整,醫院、變電站這些關鍵設施得建在高地上,建筑得扛造,能頂住海水侵蝕。像荷蘭修圩田、新加坡種紅樹林當 “海岸衛士”,都是好辦法。當然災害預警也得跟上,提前報信才能少受損失。
這挑戰雖嚴峻,但真不是沒解。一邊接著減碳,一邊靠科技想新招,比如馬爾代夫都在造漂浮城市了。然后各國再抱團合作,比如跟著《巴黎協定》控溫。
![]()
這顆藍色星球是人類共有的家,沒人能獨善其身。只要科學應對、一起發力,肯定能給后代留個宜居的地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