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著名哲學家柏拉圖,在《理想國》里邊,寫了一個“洞穴寓言”。
一群人生來就被鎖在山洞里,終身只能面對洞壁。他們只能看到身后火光照射下的影子,以為那就是全部的世界。
直到有一個人掙脫了鎖鏈,走出了山洞,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陽光,看到了真實的事物,而不是影子。他震撼、掙扎,逐漸接受了這一切。
他決定回到洞中,把“真相”告訴還在黑暗中的人們,但他們根本不信,甚至嘲笑他、厭惡他,覺得他瘋了。
這就是所謂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因為沒有見識過,所以不認可,也不接受。真理,始終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上。
![]()
02
柏拉圖的“洞穴寓言”,究竟在說什么?
我想,柏拉圖的“洞穴寓言”,所說的,就是膚淺而又愚昧的“人性”。
這跟我們傳統的寓言故事《坐井觀天》特別相似。
一只癩蛤蟆坐在井里邊,只能看見碗口大小的天空。對此,它就覺得,天空不過如此,沒啥大不了的。
突然有一天,一只小動物跑到井邊,跟它說,天地無邊無際,你怎么不出來看看呢?
癩蛤蟆聽到這番話,就生氣且不耐煩地回應,你別騙我了,天地就井口的大小。你騙我出來,有什么目的?
小動物搖了搖頭,隨即就離開了。
終其一生,癩蛤蟆所看到的,只有井口大小的天空。而跳出井口,掙脫桎梏的其他動物,都看到了無邊無際的天地。
![]()
03
成年人世界的真相:你改變不了別人,別人也改變不了你。
不論是柏拉圖的“洞穴寓言”,還是傳統的寓言故事“坐井觀天”,其實都說明了一個道理——你無法改變膚淺,而又愚昧的人性。
你無法改變別人,別人也無法改變你。
舉個例子。A是北上廣深的土著,而B是18線小縣城的農民。
A跟B說,大城市有多好多好。B肯定是不會相信的。因為B沒有去過大城市,也沒有見識過花花綠綠的世界,自然就不懂大城市的繁榮和發達。
A改變不了B的觀念,因為大家的成長環境不同,所培養出來的價值觀,就不一樣。
B也改變不了A的觀念,因為代表落后、貧窮的B,一開始,就被A瞧不起,看不上。
一句話就能夠概括,白天不知夜的黑。
![]()
04
一個人最大的成熟:尊重自己的因果,尊重別人的因果。
網絡上,總是存在一些“憤世嫉俗”的聲音,不是說這里不好,就是說那里不好。
以至于,很多人總是想著改變別人。
我認為,這其實是有問題的。就跟“洞穴寓言”中,那個看到光明的幸存者一樣,他把真相告訴給身處黑暗中的同伴們,可同伴們卻聯合起來攻擊他。
你看到光明,那是你的因果;別人身處黑暗,那是別人的因果。本來就是不同的因果,為什么要扯上瓜葛呢?
一個人最大的成熟,并非試圖改變別人的因果,而是尊重別人的因果。
別人身處于黑暗,不愿意接觸光明,那就尊重別人的選擇。你看到陽光,向往陽光,那就離開洞穴,不要回去。
我們,只能改變自己,只能做好自己。至于別人,自有他們的選擇,跟我們毫無關系。
![]()
05
寫到最后
一個殘酷的真相,誰想拯救、干涉別人,誰就會遭受世俗的毒打。
有些事兒,你知道,那是你的本事,但你不能說出來。否則,得罪了別人,世俗的規則就會來教訓你。
就跟《三國演義》中的楊修一樣,明知道曹操在漢中打不過劉備,要傳令“雞肋”撤兵了,那楊修就不該說破。
最聰明的做法,就是自己收拾行李跑路,回到許昌,而不是跟身邊人說,曹丞相打不過劉備,準備班師回朝了。
別人不知道,你知道,那你就是最大的罪人。槍打出頭鳥啊。
與其做出頭鳥,不如明哲保身,保護自己。如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