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最近跑售樓處和中介門店的都發現一個事兒:以前一進門就迎上來的年輕漂亮小姐姐少了,現在接待你的大多是 30 多歲的熟面孔,說話做事都透著沉穩。別以為是個別現象,中新網去年的報告早說了,31 到 40 歲的房產經紀人占比已經沖到 46%,妥妥的行業中堅力量。
前幾天跟一個房企招聘經理喝酒,他倒了一肚子苦水:去年招置業顧問,要求放得極低,大專學歷、形象端正就行,結果掛了三個月招聘,只來了兩個 95 后,還沒干滿倆月全走了。反觀他們門店里,干了五年以上的老員工,基本都是 35 歲上下,有娃有房貸,反而穩得很。這不是開發商不想招年輕人,是真沒人來 —— 現在的 00 后寧愿去直播帶貨、送外賣,也不愿穿西裝打領帶賣房子了。
為啥年輕人不愛干這行了?咱得扒開了說,根本不是什么 “吃不了苦”。首先最實在的:錢給不到位,還不穩定。以前都說 “三年不開單,開單吃三年”,成都有個干了八年的中介高建新,2024 年整年就簽了三單,平時就靠 2000 多的底薪過日子,房租都快交不起。你想啊,年輕人剛畢業要租房、要生活,哪耗得起幾個月不開單的日子?鏈家算行業標桿了,本科率都過半了,但新人想熬出頭得先過 “沉淀期”,可現在的年輕人要的是 “即時反饋”,餓肚子談成長,誰愿意?
更要命的是職業尊嚴太脆了。有個剛轉行的 98 后姑娘跟我說,以前帶客戶看房,陪跑四個小區,腳磨起泡了,客戶轉頭就跳單,還發封感謝信惡心人。這不是個例,行業里 “被跳單” 是家常便飯。而且外人總覺得中介 “low”,穿西裝派單、天天打電話騷擾人,業主一句 “黑中介” 就能把你噎死。年輕人現在找工作,不光看錢,還看面子,讓他天天受這氣,不如去做直播助理,至少粉絲還會說句 “謝謝主播”。
還有個隱形原因:行業門檻看著低,實際越來越高了。以前房企招置業顧問,只要長得漂亮、會說就行,現在客戶都精得很,問的全是容積率、得房率、學區劃分的硬問題,沒點專業積累根本接不住。鏈家能留住人,就是因為有全套培訓體系,但大多數小中介做不到。年輕人進來啥也不會,客戶問懵了,業績上不去,自然只能跑路。
這事兒對樓市影響可不小。最直觀的是營銷跟不上了 ——30 多歲的老顧問經驗足,但玩不轉短視頻、直播這些新玩法。現在買房的主力是 90 后,你跟他講 “風水格局”,他關心的是 “小區有沒有充電樁、能不能養寵物”,老顧問未必抓得住這些點。上次去一個老盤,顧問還在發傳單,隔壁新盤的 90 后團隊都靠直播帶看賣了三套房,這就是代差。
更深層的是行業要 “換血” 難了。房產這行看著土,其實早該升級了,比如做社群運營、定制化選房服務,但年輕人不愿來,新鮮想法就進不來。現在留下的都是 “剩者為王” 的老員工,他們穩是穩,但求變的動力不足。長此以往,行業只會越來越僵化,最后變成 “老人守著老辦法,新人根本不進來” 的死循環。
但咱說實話,這未必是壞事,反而是行業在 “祛魅”。以前房企把置業顧問當 “花瓶”,靠顏值吸引客戶,本質是用表面功夫掩蓋產品問題。現在顏值濾鏡碎了,能留下的都是真能解決問題的人 —— 比如高建新那樣的,幫客戶找房能篩 80 套,連主臥看水這種細節都摳到位。這才是行業該有的樣子:不是靠臉吃飯,是靠專業立身。
年輕人用腳投票,其實是給行業敲了警鐘:別再想靠 “顏值溢價” 糊弄人了,得給從業者真金白銀的回報、實實在在的尊重。那些罵年輕人 “吃不了苦” 的老板,不如看看自己給的底薪夠不夠吃飯,有沒有給員工培訓的機會。30 多歲的老顧問能留下,不是因為他們 “能熬”,是他們在行業里熬出了價值 —— 有老客戶介紹新單,懂怎么平衡買賣雙方的需求,這些才是用錢買不來的。
最后說句實在的:樓市早就不是閉著眼賺錢的年代了,置業顧問的年齡變化,不過是行業轉型的一個縮影。以前看臉,現在看專業;以前靠行情,現在靠本事。等哪天行業能讓年輕人看到希望,能讓從業者有尊嚴,自然會有新人愿意來。至于現在,那些 30 多歲還在堅守的顧問,才是真的值得尊重 —— 他們守的不是一份工作,是這個行業最后的體面。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