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底,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內,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穆尼爾,向特朗普展示了一個裝有礦石樣本的木箱。
這本是一次普通的訪問,但萬萬沒想到,這一幕會成為國際輿論場上引爆中巴關系的炸彈。
“巴基斯坦利用中國技術向美國贈送稀土。”
從10月初開始,類似標題的文章和視頻,如野火般在互聯網蔓延。中國出臺稀土管制政策之后,某些媒體描繪了一幅“背信棄義”的畫面:
巴鐵不再鐵,在敏感時期,刻意向美國出口稀土,并拿著中國的稀土技術去討好美國,而中國震怒,立即出臺稀土管制措施反制。
除了向美國出口稀土,還有兩件事。
一件是巴基斯坦準備向美國開放伯斯尼港,該港口位于中資控股的瓜達爾港以東112公里;
另一件事,是巴基斯坦突然和阿富汗開戰,破壞南亞的穩定局勢。
以上三件事組成的傳言,鬧得沸沸揚揚,那么,這一切是真的嗎?巴基斯坦,真的背刺中國了?
![]()
一
先說第一件事:巴基斯坦向美國出口稀土。
網上流傳著一張圖片:“2025年9月25日,巴基斯坦總理訪美,與特朗普會談80分鐘,現場向特朗普展示稀土寶盒(裝有18種不同的稀土樣本),并作為禮物贈送。
同時,宣布巴美合作開發稀土,美國初期投入5億美元。
10月2日,首批稀土,從巴運往美國。(巴國稀土開發中,中國援助了開采設備,培訓了加工技術和萃取工藝)”。
![]()
然而,圖片的內容,有許多不合理之處。
首先,稀土家族的元素數量一共是17個,而圖片中卻說有18種,與事實不符。
其次,9月25日才談好合作,10月2日首批產品就啟運了,中間間隔不到十天,這生產效率,簡直是光速。
有過工業生產經驗的人都知道,設備需要調試,原材料需要購買,技術需要測驗,還有一大堆大大小小的細節問題需要處理,涉及的東西,多了去了。
不到十天就全部完成,怎么可能?
最后,巴基斯坦向特朗普展示的、裝在寶盒里的礦石,壓根不是稀土。
這一點,外交部發言人說得很清楚,“巴方領導人向美方領導人展示和贈送的礦石,是工作人員購買的巴寶石的原礦樣品。”
就是個寶石而已。
綜上所述,網傳圖片的內容存在諸多硬傷。
10月13日的外交部記者會上,當有媒體問到,中方怎么看待巴基斯坦背刺中國的相關報道時,外交部發言人的回答十分清晰:“你剛才提到的相關報道,或是不了解實情,或是捕風捉影,甚至是挑撥離間,是缺乏根據的。”
第二件事:巴基斯坦向美國提供帕斯尼港口。
在不少人的描述中,帕斯尼港口會和瓜達爾港形成競爭關系。
但實際上,這事本身真實性存疑,即便真有合作,對中國也談不上威脅。
目前,帕斯尼還是個未開發的小漁村。
以美國的基建能力,要真正完成這座港口的建設,不知要等到猴年馬月。退一萬步講,即便港口建成,后續運營也會是個大難題。
中國海外港口控股(巴基斯坦)有限公司董事長于博曾介紹,截至2023年上半年,瓜達爾港的集裝箱吞吐量僅為1162標準箱。
以此推算,其全年吞吐量也不過兩三千標準箱。
要知道,正常港口的吞吐量,通常以數十萬甚至百萬標準箱為單位。以美國巴爾的摩港為例,2023年,該港口吞吐量為110萬標準箱,排名全球第一百名。
瓜達爾港的吞吐量,連巴爾的摩港的百分之一都不到,運營狀態只能用“半死不活”來形容。
原因在于,瓜達爾港雖港口條件優良,但缺乏足夠的經濟腹地支撐。它所在的俾路支地區,人口僅一千余萬,經濟又十分落后,對貨物進出口的需求不大,導致瓜達爾港沒多少貨物可運。
美國若想建設帕斯尼港,將面臨和瓜達爾港一樣的問題。
按照網上的傳言,帕斯尼港計劃用于運輸俾路支地區的銅、銻等礦產資源,但明眼人都清楚,先不說該地區的礦產能否成功開采,即便開采出來,其規模是否足以支撐一座港口的運營,也存在很大疑問。
更何況,開礦需要漫長時間,沒有三五年難以成型,期間會有各種不確定因素,比如,三年后共和黨下臺了,民主黨還會不會繼續推進?都得打一個問號。
因此,帕斯尼港短期內對我們談不上威脅,更像是一張PPT而已。
![]()
(紅色箭頭所指,為帕斯尼港,左邊紅圈處為瓜達爾港)
第三件事:10月11日深夜,巴基斯坦與阿富汗爆發大規模邊境沖突,巴基斯坦軍隊主動進攻,曾短暫占領了阿富汗的19個哨所。
之后,在沙特和卡塔爾的斡旋下,沖突暫時平息。
不少自媒體,將此事解讀為巴基斯坦配合美國,破壞南亞穩定局勢。但稍微查證就能知道,巴基斯坦與阿富汗的沖突屬于家常便飯。
比如2024年,兩國就在3月、8月和12月爆發過三次較大規模沖突,造成數十人死亡。
自2021年8月,塔利班重新掌權至今,兩國較大規模的沖突已不下20次。
至于小規模沖突,更是數不勝數。
沖突的核心原因,在于“杜蘭線”,也就是下圖中紅色標注的部分。
![]()
“杜蘭線”的由來是,當年英國殖民者試圖占領阿富汗但未成功,僅占領了一部分。這部分被英國控制的區域,后來成了巴基斯坦的領土。
而這片領土上,生活著大量普什圖人,巧了,普什圖人也是阿富汗的主體民族。
換句話說,“杜蘭線”將普什圖人聚居區一分為二,分屬不同國家,這件事,成了普什圖人的最大傷痛。因此,歷代阿富汗政府都不承認“杜蘭線”。
塔利班在野時,與巴基斯坦關系密切,但掌權后,也不敢在“杜蘭線”問題上讓步,只能強硬,否則等于政治自殺。
巴基斯坦呢?也不可能將領土還給阿富汗,于是兩國沖突不斷,10月11日深夜的這場沖突,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更談不上“巴基斯坦配合美國”。
顯然,“巴基斯坦背刺中國”是徹頭徹尾的謠言。
不過,對于巴基斯坦和美國的關系,我們仍然有必要保持謹慎態度。
畢竟,從近期動態來看,巴美關系確實在不斷升溫。
二
巴基斯坦與美國的關系升溫,始于今年6月18日。
當天,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穆尼爾訪問白宮,并與特朗普共進午餐。8月中旬,穆尼爾再度訪美,與多位美國政客及美軍高級將領舉行會談。
自2018年巴美關系惡化以來,雙方長達七年間未開展任何高層互訪活動。
而穆尼爾的兩次訪美,標志著巴美關系正式破冰。
特朗普同意推動關系破冰,一方面源于“5·7”空戰中巴基斯坦的勝利,使其戰略價值進一步凸顯;
另一方面,印度在采購俄羅斯石油等問題上態度強硬、拒不配合美國,美國亟需通過此舉敲打印度。
穆尼爾兩次訪美取得的成果十分顯著。
首先,美國同意將“俾路支解放軍(BLA)”納入恐怖組織名單,是巴基斯坦的重大外交勝利。
其次,美巴雙方于7月末簽署了一份石油協議,簡單說一下“巴美石油協議”:它本質是一份向特朗普家族輸送利益的協議。
巴基斯坦政府將與特朗普家族在俾路支地區成立合資公司,專門從伊朗進口石油。伊朗邊境石油走私問題突出,進口價格相對低廉。
合資公司只需倒一手,就能賺取豐厚利潤。
除石油領域外,雙方還將合作開發礦產資源。作為回報,美國將巴基斯坦商品的關稅從29%降至 19%,這一稅率遠低于印度的50%。
事實上,自1954年巴基斯坦與美國簽署《共同防衛條約》以來,兩國便確立了盟友關系。盡管期間出現過波折,但盟友的核心定位始終未變。
以軍隊裝備為例:
在大規模列裝中國產裝備之前,巴基斯坦軍隊的裝備長期以美制為主。即便如今已大量配備中械,但美制裝備在巴軍序列中仍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
再看情報系統:
巴基斯坦情報機構“三軍情報局”,最初由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一手協助建立,并常年培養,堪稱手把手教出來的“學生”。
早在2009年就有報道稱,CIA曾暗中向巴基斯坦情報機構提供數億美元資助。
![]()
除資金支持外,CIA還會定期在北卡羅來納州的一處秘密基地,為“三軍情報局”的特工開展專業訓練。
巧合的是,當前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穆尼爾元帥,在擔任陸軍參謀長前,曾是三軍情報局局長。基于上述背景,巴美關系升溫值得我們保持警惕,說不定美方會動歪心思。
美方有可能借道巴基斯坦,從中國大量進口稀土,也可能利用日益密切的巴美關系,刺探中國軍事裝備情報,這類風險客觀存在。
而巴基斯坦在諸多領域,尤其是經濟層面,對美國仍存在較強依賴。
從2023年到2025年,巴基斯坦先后三次向IMF貸款,共計超過110億美元。
IMF給出的貸款條件,堪稱苛刻,包括但不限于:縮減預算、取消能源補貼,提高電力、燃油、天然氣價格等。
尤其是提高電價一事,在巴基斯坦引發了很大爭議。
因為巴基斯坦是個常年停電的國家,平均每個月,全國較大規模的停電就有31次,每年數百次,相當于每天都要停一次,電力供應嚴重不穩定。
民生與工業生產,都受到巨大的影響。這種情況下,還要提高電價,引發了巨大的不滿。
但巴基斯坦別無選擇,近年來,其經濟形勢持續惡化,GDP增長率在0%上下波動,外匯儲備一度降至30.9億美元,僅能滿足18天的進出口支付需求。
巴基斯坦經濟瀕臨崩潰,所以,IMF的條件再苛刻,也只能被迫接受。
2023年2月,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表示,“IMF代表團目前在巴基斯坦,正讓我們的日子很難過……我們必須滿足的條件超乎想象,但別無選擇。”
而IMF的貸款發放,必須經過美國點頭。
若特朗普借這一手段,要求巴基斯坦做出損害中國利益的行為,并非沒有可能。
當然,我們也無需過度擔憂,因為巴美關系升溫總體上符合中國的利益。
美國和印度結盟,是我們最不愿意看到的,“印太戰略”一旦成型,對我們十分不利。
而巴基斯坦,正是打破“印太戰略”的一張關鍵牌。
考慮到巴印的深刻矛盾,巴、美、印三國關系,屬于“不可能三角”。簡單來說,美國難以同時和印度、巴基斯坦保持良好關系。
美國與巴基斯坦關系升溫,會引發印度的不滿,進而導致美印關系降溫;
反之,美國與印度關系走近,就容易忽視巴基斯坦,使美巴關系趨于冷淡。
過去數十年,這一“不可能三角”已被多次印證。
冷戰時期,美國和巴基斯坦是親密盟友,印度則是蘇聯的準盟友,美印關系一般。
冷戰結束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美巴關系依舊親密,美印關系則未有太大改善,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2018年。
2018年3月,“中美貿易戰”爆發,特朗普隨之推行“印太戰略”,聯合印度,遏制中國,美印關系升溫,美巴關系則急速降溫。
在2018年-2024年,長達七年的時間里,美巴高層沒有一次互動,作為對比,莫迪無論和第一任期的特朗普,還是繼任者拜登,都聊得火熱。
特朗普二次上臺后,美印關系在俄羅斯石油、關稅、“5·7空戰”等一系列因素下降溫,美巴關系則適時升溫。
巴美關系升溫,與其視為威脅,不如看作破局的契機。
我們要做的,是對任何觸碰中國紅線的動作零容忍,用精準防范守住合作的底線,讓美巴互動成為撬動南亞格局的杠桿,讓“印太戰略”打折扣。
說到底,大國博弈的關鍵,在于順勢而為。
巴美升溫能成為破解圍堵的利器,我們無需糾結于一時的細節波動,而應主動引導這一趨勢,讓其成為撕碎“印太戰略”的一把尖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