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仁宗皇帝朱高熾有十個兒子,為什么沒有一個人和朱瞻基搶皇位?
1425 年五月,北京欽安殿的喪鐘敲了三下。
朱高熾的遺體還停在殿內,宮里宮外卻透著一種奇怪的平靜 —— 沒有皇子爭著搶遺詔,沒有大臣私下站隊。九個留在北京的皇子,像往常一樣待在各自的宮殿里,連宮門都沒多邁出一步。
![]()
此時,太子朱瞻基還在南京,距離北京有兩千多里路。按說這是皇子們最該動心思的時候,可為什么沒一個人站出來,和朱瞻基搶皇位?
一、朱棣的 “傳世之孫”:從出生就定了的繼承人
1398 年二月,北平燕王府的產房外,朱棣來回踱步。
突然,貼身太監跑出來報:“王爺,世子妃生了,是個男孩!” 朱棣剛要笑,又想起剛才做的夢 —— 夢里朱元璋拿著一塊大圭,遞給他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
大圭是古代天子的禮器,象征著皇權。朱棣盯著襁褓里的嬰兒,越看越覺得這孩子是 “天命所歸”。這個嬰兒,就是朱瞻基。
從那天起,朱瞻基就成了朱棣的 “心頭肉”。別的皇孫滿月時,最多賞些金銀;朱瞻基滿月,朱棣直接把他抱到徐皇后面前:“皇后,這孩子你親自帶,將來是大明的根。”
徐皇后是明朝開國功臣徐達的女兒,既有智慧又有威望。她把朱瞻基帶在身邊,沒像普通奶奶那樣溺愛 —— 早上教他讀《論語》,下午帶他看士兵操練,連吃飯時都要講 “一粥一飯來之不易” 的道理。
朱棣每次從外面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找朱瞻基。哪怕再忙,也要拉著孩子的手問:“今天學了什么?能給爺爺講講嗎?” 朱瞻基才三四歲,就能把《孝經》背得滾瓜爛熟,朱棣聽了,總對著徐皇后感慨:“這孩子,比我那幾個兒子強多了。”
二、頂級配置的成長路:姚廣孝教兵法,朱棣帶親征
朱瞻基六歲那年,朱棣給了他一個 “特殊老師”—— 姚廣孝。
姚廣孝是朱棣靖難的第一功臣,精通兵法和謀略,還懂儒家經典。朱棣對姚廣孝說:“這孩子,你要把真本事教給他,別藏著掖著。”
姚廣孝沒讓朱棣失望。他教朱瞻基讀《孫子兵法》,不是光背書,而是對著地圖講 “圍魏救趙”“聲東擊西”;教他練劍,不是擺樣子,而是讓侍衛陪他實戰,直到能接住十招才算過關。
![]()
九歲那年,徐皇后去世。朱棣怕沒人好好管朱瞻基,干脆把他帶在身邊,走到哪帶到哪。
永樂七年,朱棣第一次回北京,讓朱高熾留在南京監國,卻把朱瞻基帶在身邊。路過河北農村時,朱棣特意讓馬車停下,指著田里干活的農夫對朱瞻基說:“你看他們,夏天曬得脫皮,冬天凍得裂手,只為了一口飯。將來你當了皇帝,要是讓百姓餓肚子,就是對不起他們。”
后來,朱棣還親自寫了本《務本訓》給朱瞻基,里面全是講 “以農為本”“輕徭薄賦” 的道理。朱瞻基把這本書放在床頭,每天睡前都要讀兩頁。
更難得的是,朱棣還讓朱瞻基 “實戰練兵”。永樂八年,淇國公丘福帶十萬大軍打韃靼,結果全軍覆沒。朱棣氣得要親征,卻擔心朱瞻基的安全,便讓他留守北京,還派夏原吉輔佐。
夏原吉是明朝有名的理財能手,他教朱瞻基看賬本,算國庫收支,還教他怎么處理官員的奏折。那時候朱瞻基才十二歲,卻把北京的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朱棣回來后,摸著他的頭說:“我的孫兒,已經能當半個皇帝了。”
三、皇太孫的分量:比太子更穩的位置
永樂九年,朱棣做了一件打破常規的事 —— 立朱瞻基為皇太孫。
按明朝規矩,只有太子去世,才能立皇太孫。可當時朱高熾還好好的,朱棣卻堅持要立。大臣們有人反對,說 “于禮不合”,朱棣卻拍著桌子說:“朕的孫兒,配得上這個位置!”
這一舉動,等于把話說死了:大明的江山,將來就是朱瞻基的。哪怕朱高熾將來有別的想法,也動不了朱瞻基。
其實,當時朱棣還在糾結太子人選。朱高熾身體肥胖,不善騎射,朱棣一直不太喜歡;二兒子朱高煦勇猛,像極了朱棣,很多大臣都支持他。
有一次,朱棣問解縉:“你覺得立誰當太子好?” 解縉沒直接回答,只說了三個字:“好圣孫。” 朱棣一聽,立刻就定了 —— 為了朱瞻基,也要把太子位留給朱高熾。
朱瞻基成了皇太孫后,地位比朱高熾還穩。每次上朝,朱棣都讓他站在身邊,聽大臣們議事;下朝后,還會問他:“剛才那個大臣說的事,你覺得該怎么處理?”
![]()
有一回,朱高熾的一個親信大臣因為 “迎接不及時”,被朱棣關進大牢。有人趁機說朱高熾的壞話,朱棣卻沒動朱高熾 —— 不是看在朱高熾的面子,是怕動了太子,影響朱瞻基的地位。
宮里宮外的人都看明白了:朱瞻基才是朱棣真正的繼承人。那些想巴結皇子的大臣,都不敢往其他皇子身邊湊 —— 誰也不想得罪未來的皇帝。
四、張皇后的后手:朱高熾去世后的穩局關鍵
1425 年五月,朱高熾突然病重。
他去世前,只來得及召見張皇后。張皇后是朱瞻基的母親,也是個有膽識的女人。朱高熾一咽氣,張皇后立刻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嚴密封鎖消息。她讓人把欽安殿的門關上,不準任何人進出,連給皇子們報信的太監都扣了下來 —— 她怕消息走漏,朱高煦會趁機作亂(朱高煦當時在樂安,一直想搶皇位)。
第二件,派人快馬去南京找朱瞻基。她選的人是朱瞻基的貼身侍衛,還讓侍衛帶了一封密信,信里寫著 “走小路,別走官道”—— 她知道朱高煦肯定會派人攔截。
第三件,安排監國。她召來鄭王朱瞻埈和襄王朱瞻墡,對他們說:“父皇剛走,太子還沒回來,你們倆暫時監國,處理日常事務。” 但她沒給他們實權,真正的兵權和朝政,都掌握在她信任的大臣手里。
更絕的是,張皇后還借著 “殉葬” 的名義,處理了朱高熾的寵妃郭氏。郭氏有三個兒子,要是郭氏在,說不定會攛掇兒子爭皇位。張皇后以 “先帝遺愿” 為由,讓郭氏殉葬,一下子就斷了這三個皇子的靠山。
等朱瞻基趕回北京時,宮里宮外早就被張皇后穩住了。九個弟弟見母親(或嫡母)這么果斷,又看朱瞻基身邊跟著夏原吉、楊榮這些老臣,連大氣都不敢喘 —— 他們知道,自己根本沒機會爭。
五、弟弟們的處境:沒資格也沒膽子
朱高熾的十個兒子里,除了朱瞻基,其他九個的處境其實很 “尷尬”。
最大的弟弟是鄭王朱瞻埈,比朱瞻基小兩歲。可他是庶出,母親地位低,從小就沒得到過朱棣的關注。朱棣活著的時候,連帶著他也沒什么存在感,宮里的人都叫他 “二皇子”,沒人把他當潛在繼承人。
襄王朱瞻墡算是比較有才華的,可他當時才十六歲,還是個孩子。張皇后讓他監國,他連奏折都看不懂,全靠大臣幫忙。等朱瞻基回來,他第一時間就把監國的印信交了出去,連說 “臣不敢當”。
其他弟弟更不用說了:越王朱瞻墉才十四歲,荊王朱瞻堈十二歲,淮王朱瞻墺十歲…… 最小的衛王朱瞻埏,才五歲,連皇位是什么都不知道。
他們不僅年紀小、沒實權,還沒 “靠山”。朱瞻基有朱棣的寵愛、張皇后的支持,還有夏原吉、楊榮這些 “三朝元老” 幫襯;而他們的母親,要么是地位低的庶妃,要么已經去世,根本沒人能幫他們爭。
更重要的是,他們見過朱高煦的下場。朱高煦是他們的二叔,勇猛能打,還跟著朱棣打過大仗,可就是因為想搶朱瞻基的皇位,后來被朱瞻基用 “銅缸燜死”。連二叔都輸得這么慘,他們這些沒兵沒權的弟弟,怎么敢動心思?
六、朱瞻基的 “降維打擊”:自身實力與手段
朱瞻基能穩住皇位,最關鍵的還是他自己有實力。
他從小跟著朱棣學打仗,永樂十二年,朱棣第二次親征漠北,朱瞻基也跟著去了。在九龍口,他因為太監李謙的鼓動,追著瓦剌騎兵跑,結果被包圍了。可他沒慌,拿起弓箭射死了幾個瓦剌兵,直到朱棣派援軍來救他。
朱棣不僅沒怪他沖動,還高興地說:“我的孫兒,有我當年的樣子!” 這件事傳遍了軍營,連老將們都佩服朱瞻基的勇猛 —— 一個敢在戰場上拼命的太子,弟弟們怎么敢跟他爭?
登基后,朱瞻基又用手段 “震懾” 了所有藩王。他知道朱高煦還想作亂,就故意 “捧” 他 —— 朱高煦要什么,他就給什么,讓朱高煦覺得自己能贏。等朱高煦真的起兵造反,朱瞻基親自帶兵去平叛,沒打幾仗就把朱高煦活捉了。
平定朱高煦后,朱瞻基又借著這個機會,削弱了所有藩王的力量。他下旨:“藩王護衛里的精銳,都調到京城當禁軍;藩王沒朕的旨意,不準離開封地,不準和其他藩王來往。”
這一下,弟弟們徹底沒了 “爭” 的資本。他們被圈在自己的封地?,連出城打獵都要報備,更別說招兵買馬了。朱瞻墡后來路過安陸,想和弟弟朱瞻垍見一面,都得先寫奏折請示,得到批準后才敢見面 —— 見面時兩人哭著說 “此生恐難再聚”,哪還有心思爭皇位?
七、仁宣之治的根基:不爭的背后是穩定
朱瞻基登基后,沒對弟弟們下狠手。他給每個弟弟都封了封地,讓他們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只是不讓他們干預朝政。
弟弟們也識趣,有的在家讀書,有的養花種草,沒人再提 “皇位” 兩個字。這種穩定,為 “仁宣之治” 打下了基礎 —— 朱瞻基不用花心思對付家里人,可以專心處理朝政,輕徭薄賦、整頓吏治,讓大明的國力越來越強。
《明史》里說:“仁宗為太子,失愛于成祖。其得嗣位,太孫之力也。” 其實反過來也一樣 —— 朱瞻基能順利繼位,沒兄弟爭,也離不開朱棣早年的培養、張皇后的穩局,還有他自己的實力。
1435 年,朱瞻基去世時,他的兒子朱祁鎮才九歲。可因為朱瞻基早年把藩王的力量削弱得差不多了,弟弟們還是沒敢動 —— 他們知道,朱瞻基留下的江山,不是他們能搶的。
回看朱高熾的十個兒子,沒人和朱瞻基搶皇位,不是因為他們 “老實”,是因為從朱瞻基出生那天起,朱棣就把 “繼承人” 的標簽貼在了他身上。后來的培養、地位、實力,更是讓其他弟弟連 “爭” 的念頭都不敢有。這種 “不爭”,看似偶然,其實是早被注定的必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