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呂梁臨縣警方查處一起網絡造謠案件,居民郝某某因捏造“殺人”警情被依法行政拘留。這起案件是臨縣警方自2024年以來處理的又一起網絡造謠案件,再次凸顯了網絡謠言的社會危害性。
![]()
案件發生在臨縣某小區,當時居民因瑣事發生爭執,引來群眾圍觀。民警出警處置時,居民郝某某拍下現場視頻,在明知實際情況的前提下,為博取關注,仍配以“殺了人了”的虛假文案,發布在短視頻平臺。
這條謠言迅速引發網民關注和討論,造成當地居民恐慌,產生惡劣社會影響。網警快速行動,查實郝某的違法行為,并對其依法處以行政拘留。
01 網絡造謠的案件細節
據臨縣公安局通報,這起案件源于一起普通的民事糾紛。2025年8月,臨縣某小區內兩名居民發生爭執,引來群眾圍觀。民警接到報警后迅速出警處置,事態得到有效控制。
在場居民郝某某并非事件當事人,卻拍下現場視頻,在明知只是普通爭執的情況下,故意配以“殺了人了”的虛假文字描述,通過虛擬賬號在網絡發布。
郝某某為吸引眼球、博取關注,在網上發布不實言論。訊息發布后,迅速在短視頻平臺發酵,引發大量網民關注和轉發,對社會公共秩序造成不良影響。
臨縣網安大隊民警發現該謠言后,立即啟動快速反應機制,組織精干警力開展調查,很快鎖定了違法嫌疑人郝某某。在事實和證據面前,郝某某承認了自己的違法行為。
02 處罰結果與法律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規定,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
基于郝某某的違法事實,臨縣公安局依法對郝某某處以行政拘留。警方明確指出,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發布網絡信息必須遵守法律法規,切勿為賺熱度、謀私利而編造、傳播不實信息。
對于編造傳播謠言、擾亂公共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公安機關將堅決依法打擊。
03 臨縣網絡造謠案件頻發
郝某某案件并非孤例。近年來,臨縣公安局已查處多起類似案件:
2025年6月,臨縣籍人員高某某在語音群聊中,虛構一起普通打架案件的當事人“一方被打死了”等不實內容,該語音聊天被人錄屏后廣泛傳播,造成惡劣社會影響,高某某被行政拘留。
2025年3月,臨縣籍網民馬某某未經核實,編造呂梁某交通事故中死亡三人的不實信息;臨縣籍網民劉某某未經核實,編造某一學校學生被車撞傷,車輛肇事逃逸的不實信息,兩人均被行政拘留。
2024年4月,違法嫌疑人高某某出于引流漲粉目的,在未核實某校園霸凌事件圖文真實性的情況下,編造不實信息,被處行政拘留5日。
2024年3月,違法嫌疑人樊某某因結算工程款糾紛,在明知趙某某身體健康的情況下,編造趙某某已去世及出殯儀式的不實信息,在微信群、快手平臺等網絡空間中散布,被處以行政拘留。
04 網絡謠言的社會危害性
網絡謠言不僅擾亂網絡空間秩序,更會產生實質性的社會危害。
引發社會恐慌。網絡謠言往往借助互聯網平臺迅速傳播,涉及社會熱點、突發事件等敏感話題時,容易引發公眾恐慌情緒。當某地發生地震后,網絡上若流傳“地震將引發海嘯”的謠言,會導致當地居民恐慌不已,社會秩序受到嚴重影響。
侵害群眾合法權益。網絡謠言常常針對個人或集體進行無端攻擊和誹謗,嚴重損害其名譽和形象。部分網絡謠言夾雜個人恩怨,對他人實施誹謗、侮辱、恐嚇,從而侵害群眾的隱私權、名譽權、肖像權等合法權益。
破壞良好輿論環境。網絡謠言背離事實和主流價值觀,混淆社會視聽、攪亂意識形態,觸動網民神經以訛傳訛,破壞正常輿論氛圍,侵蝕黨政媒體公信力和權威性,引起全社會信任危機。
威脅國家政治安全。部分網絡謠言會被西方反華勢力利用,如果在涉藏、涉疆、涉港、涉政等方面被其大肆抹黑炒作,極易激發民族矛盾、社會對立,甚至引發“顏色革命”,對政治安全、國家安全帶來巨大風險。
05 山西網警的近期動態
山西網警積極開展打擊整治網絡謠言專項行動,強化網上巡查,整治網絡亂象。在2025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法治日”期間,山西省公安廳網安總隊發布了主題海報,強調“數智互聯·共治共享”理念,呼吁防范網絡風險,鍵守網絡安全,共筑防護屏障,共享清朗空間。
山西網警通過典型案例發布、法治宣傳等形式,提高公眾對網絡謠言危害的認識。網警提示公眾“言語非利刃,卻能碎人心”,按鍵需三思,惡語莫輕云,拒絕網絡暴力,讓正能量照亮網絡空間。
![]()
同時,山西網警也加強技術監管手段,對作者發布信息進行實時監測和篩查,提高對網絡謠言的發現和處置的效率和準確性。
06 如何防范網絡謠言
面對網絡謠言,網警提示公眾需要提高警惕,增強辨別能力:
謹慎對待未經證實的信息。當聽到一則聳人聽聞的消息時,首先要保持冷靜和理智。不要盲目相信或傳播,而是應該通過多方渠道去核實這個消息的真實性。可以查看官方媒體和權威機構發布的信息,或者向專業人士請教。
識別謠言特征。通過查看新聞來源的網站域名、文章的撰寫時間以及作者等來判斷其可信度;同時要學會識別文中是否存在夸大其詞或者故意煽動情緒的言辭。
加強個人信息保護。謹慎填寫個人信息,非必要不提供身份證號、住址等敏感信息;定期檢查隱私設置,關閉社交平臺的“允許陌生人查看10條動態”等功能;謹慎授權APP訪問通訊錄、相冊等權限。
遇到謠言積極舉報。公民發現個人合法權益因網絡謠言受到不法侵害時,要及時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發現網絡謠言違法犯罪線索時,及時向公安機關舉報。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自媒體的迅速發展,網絡信息傳播日益便捷。然而,一些人為吸引眼球和增加流量,不惜捏造事實、制造話題。網絡謠言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易引發群體性事件,破壞社會信任和共識,損害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
公安部門提醒廣大網民: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編造、傳播網絡謠言觸犯相關規定必將承擔法律責任。網民要明辨是非,切勿信謠、傳謠、造謠。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網絡謠言的蔓延勢頭,維護網絡空間的安全與穩定。
本文綜合整理自公開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