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陣子,魯豫與竇文濤這對有三十年友情的好友,進行了一場會注入時光之河的對談。
![]()
作為中國傳媒界不可或缺的個體存在,其職業發展路徑與作品形態,不僅是個人選擇的映照,更是對特定時代語境下“自我實現”與“公共表達”之間張力的一種回應。
若以理性哲學之眼審視,他們的實踐呈現出一種獨特的“工匠哲學”,融合了存在主義的自覺與現象學的回歸。
竇文濤一句“沒有大錢,手停口停”的坦誠,以及魯豫對“中環社交之路”的審視,引起了廣發關注。
人們會覺得,竇文濤之名如雷貫耳,他怎么還沒有財富自由?
竇文濤說,別人都說他長盛不衰,但他自我審查之后,覺得其內在邏輯是“長衰不盛,反而長久”的自洽。他說,他要在俗世里有錢有勢了,就從此隱世了。
哇,我懂!其實,這叫“李白情節”。
李白的精神偶像,是他師父趙蕤《長短經》里面提到的魯仲連!為什么?李白所謂“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其實形容魯仲連最恰當——他幫趙國逼退強秦,助齊國收復失地,立下不世奇功,卻面對封賞再三推辭,逃往海上,留下一句:“與其富貴但要侍奉他人,倒不如貧賤一生,起碼落得自由。”
這就是李白一生的精神圖騰!必須做點事,然后消失,知止。可惜天不遂人愿。
竇文濤整天抱怨,說不要做了,不要做了,身心卻很誠實,一直努力,作品迭出。所以,也許人生都是反著過的。
我對于寫作也有這樣的經歷。27歲煩透了寫長篇的報告,但即便是被最信任的人騙財,哭到崩潰,我還能熬夜寫出一篇開題報告。很多人說,你為什么到現在心力還這么強,我想,我經歷過特別慘的時刻,松弛寫作這件事我已經修煉好了。好壞、喜歡討厭,經歷過一輪又一輪,才叫穿越周期。
秦朔朋友圈十年,3650天每天更新,雖然工作量不算大,但其實考驗的就是心。悲歡離合、陰晴圓缺,事總有起伏跌宕,心總有高低錯落。但每天能“快樂出攤”,已是美好。
這給我了一種實踐性的日用心法。在這樣的環境下,我才知道要“魚魚雅雅”,內心和外在都要有自己的秩序感和節奏感,這其實是對平臺和對自己最好的守護。以前兩天才能寫一篇文章看一本書,現在1至5個小時就可以,剩余的時間,就可以拓展其他潛能。
這十年,確保安全、確保滋養!其實我從2015年6月跟著秦老師創業,早就超過十年!
至于魯豫談到的“中環社交之路”,我們媒體人其實也懂。在名人圈、社交圈里呆著,身邊看似全是“一朝遇見個誰,做個什么決定就能輝煌騰達”的幻覺。也許“鄧文迪們”實現了。但我們不是,我們還是普通地做著自己作品的人,別人的財富和光環始終是別人的。
每個人的生活,只有自己切切實實地“創生”和“做活”,才是真實的、踏實的。
在廣闊的可能性中,選擇了深耕某一片領域,選擇了以個人品味和節奏來定義一切,而非被外部的量化指標所裹挾。這就是魯豫和竇文濤,以及我們老師秦朔,這樣的老媒體人,所堅持的路徑。他們的選擇并非被動接受,而是主動承擔。
這種選擇,正是他們作為“手藝人”的根本。手藝人,首先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堅信“天生德于予”,即自身所擁有的天賦與能力,在無需外部過多肯定下,本身就具有存在的意義。
他們的作品,無論是《魯豫有約》中對個體生命故事的深挖、《鏘鏘三人行》/《圓桌派》中對世間萬象的思辨對話,還有秦老師對于商業文明和企業家精神的持續探求,都滲透著一種對“人”本身的終極關懷。
這種關懷,超越了新聞的即時性、娛樂的膚淺性,直抵人性的深層褶皺,這便是他們對精神勞作價值的堅定捍衛。
![]()
他們的作品,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體現出一種現象學的回歸。現象學強調“回到事物本身”,拋開預設和偏見,直接去經驗和描述現象的本質。
魯豫的訪談,力求還原受訪者最本真的生命狀態,其提問方式看似平淡,實則追求一種“去蔽”的深度,試圖讓嘉賓在放松、安全的場域中,顯現出真實的自我。
竇文濤的談話節目,更是通過多方觀點的交鋒與碰撞,讓聽眾在多元的現象中,洞察更深層的社會與人性肌理。
秦朔三十五年都在一線調研產業、行業、企業。親筆留下的調研文字,來日總結起來,是一部真正的穿越各個時代的企業史書。
進入20年代,其實人世間的主題就是“祛魅”和“祛蔽”。對很多時代財富名聲祛魅,各種各樣的人都跌落神壇。也許是一代新人換舊人,總要一些激烈的方式,也許更多時候,是大部分人都被環境和自我遮蔽。
所以,祛魅可能不重要,祛蔽才重要。“對身邊的一切好奇”與“沉入生活本身”是關鍵。你什么樣的人事物,什么樣的繁華的和落寞的都見過了,你才知道你的本心才是最珍貴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壇城沙畫”,花費數日乃至數周,用彩色的細沙,一絲不茍地構建出精美絕倫的壇城,然而,在完成的那一刻,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將其掃掉,付諸流水,去體會“繁華不過就是細沙”,而創造過程中的那份專注、虔誠與投入,才是永恒。
人應該對生命本身充滿好奇,用生命連接生命,不是浮光掠影的獵奇,而是現象學意義上的“懸置”(epoché)——將既有的觀念、判斷暫時擱置,以一種“天真”的姿態去感知、去體悟。
正因如此,魯豫和竇文濤的對談能夠從日常、從個案、從細枝末節中提煉出普遍的哲學命題:關于生死、父母、財富、野心、自我定義。
他們不僅記錄了時代,更是在嘗試與觀眾共同經驗、共同反思,共同追問“我是誰”“我們如何存在”。
竇文濤說,我有別的辦法賺到錢,我就不做這件事。有時候也是反著道之動。
魯豫說,“我們依然在,他們會出事。”……賺大錢,有不可言說的復雜性。其實,笨和踏實是很可貴的。她說,“我們最珍貴的是一直在進步,并且覺得這沒有什么了不起的。”
這十年,秦朔朋友圈300個作者朋友們,大家都在自己的領域里,形成自己的勢能,觀察產業的、行業的、企業的、城市的、鄉村的、文化的等等,這幾年都有了自己的作品沉淀。
我豪不夸張地說——秦朔朋友圈肯定是每年出書最多的自媒體,沒有之一!
![]()
![]()
![]()
![]()
![]()
![]()
![]()
|秦圈作者們這十年來的部分作品集合
我前陣子還被邀請去中歐分享自己的編輯和寫作心法。這在以前是想不到的,大家以前只會請我去講蘇東坡和王陽明。
“我祈愿在這個新平臺上延續自己的精神生命力,……讓知識流動,讓信心流動,幫助沮喪的開朗,幫助封閉的開放,讓美好的更美好,讓堅強的更堅強。”秦老師說的這句話,我一直在踐行,很早就提倡心力、療愈、建構……寫了好多人,也幫了一些人學會自救。
另外,魯豫和竇文濤也聊到了“be water”李小龍的水哲學。他們提到香港市場相對狹窄,主持人往往身兼多職,更早地被市場磨礪出一種“多功能性”與“適應性”。即時應變能力和“接地氣”的生存智慧,是一種在激烈競爭和有限資源下,被“逼”出來的“be water”精神——隨方就圓,不拘泥于單一的身份或形式。這種職業韌性,反而成就了其在有限空間內的極致發揮。
其實,我們現在不也是嗎?我們的老祖宗蘇東坡就告訴我們隨物賦形,他成為百科全書派的秘訣也是水哲學。要多元嘗試,讓生命開發得更加全面。
魯豫和竇文濤的這場對談,之所以能夠引起廣泛共鳴,正因為它揭示了現代人在高速奔跑中,時常遺忘的那些生命真諦:關于韌性,關于好奇,關于接受,關于流動。他們沒有給出標準答案,只是通過各自的人生體驗,以一種“我知道你在說什么”的眼神和語調,邀請我們一同思考。
時代在變,你堅持的東西,其實也不會一直不變。內核必須是要迭代的。我為何是我?這是永不宕機的核心,即便外部應用全部崩潰,系統也能基于內在價值快速重啟,并在更惡劣的環境中穩定運行。
也許生命是一個beta版本(公測),樂于接受新知識OTA推送(無線下載),勇于用新經歷修復自身bug,迭代升級。一旦運行,便能超越所有外部限制,實現內核的至高境界。秦朔朋友圈在未來的十年,也會默默做迭代,大家一起相互守護吧!
注:自今日起秦朔朋友圈開始測試從凌晨0:00改到早上7點~8點左右發送!愿大家健康快樂純粹!
No.6580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水姐
簡介:秦朔朋友圈主編,上海作協會員,清華,交大,中歐等校友。公眾號:水姐。視頻號:
水姐SHUIJIE
。代表作:
《陽明心能源》。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
如果群滿了請聯系微信duanyu_H或tougao9999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