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軍》系列里的武器專家 吳本正,在1937年失去家庭,經歷過山河破碎的陣痛,懷揣著學識回到 祖國、報效國家,步入戰場后,一次次被前線戰士們的英勇不屈和無畏堅守打破了原有的認知。
![]()
片中,吳本正在志愿軍戰士張孝恒的保護下,進入戰場,對抗美援朝戰場的殘酷性有了真正的實感,切身體會到我軍后方補給線的脆弱。

吳本正是無數新中國武器專家的縮影。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坦克部隊,進行了一場力量懸殊的大角逐。
志愿軍憑借國產火箭炮等反坦克武器,打破了美軍的坦克優勢,迅速扭轉戰場的被動局面,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爭得了主動權。
當時,中國第一代反坦克火箭彈專家鎮江人呂去病,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立下大功。
他的事跡,和吳本正非常像。
![]()
圖/抗美援朝期間呂去病(左一)與謝光選(中)等在一起討論設計方案。
![]()
呂去病。
01
1915年4月19日,呂去病出生在鎮江市丹陽縣的云陽鎮,他是大畫家、書法家和藝術教育家呂鳳子的第二個孩子。
長子起名去疾,所以,次子起名去病。
1933年,呂去病就學于民國中央大學,國家貧窮、落后、受人欺壓的歷史,使呂去病立志專攻兵器專業,將來報效祖國。
1939年他在中國軍政部兵工大學部兵器系畢業后,又去美國阿伯丁兵工學校學習了8個月的輕兵器,1945年學成回國,回國后在軍工部門工作。
1949年南京解放了,而呂去病親眼目睹了新中國的變化,他留下了。
他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軍械部擔任技術員和副課長。第二年,他聽從組織安排,從山城重慶來到北國沈陽,在國家重要的兵工企業——沈陽五二工廠承擔火箭研制任務。
這一年的10月,抗美援朝戰爭打響。
當時的中國百廢待興,綜合國力和美國等西方國家相差實在太遠了,面對著敵軍擁有的龐大坦克部隊,對戰著快速突擊力、機動力和強大火力、防護力的敵軍坦克,志愿軍傷亡嚴重。

入朝初期的前四次戰役中,志愿軍沒有專門的反坦克部隊,更缺乏反坦克武器,怎么打仗呢?
戰場上,戰士們主要使用火箭筒、地雷、集束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來進行反坦克作戰。
地雷、集束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這些武器都需要戰士們進行埋設、投放,近距離投放,危險系數真是太大了。
往往人還沒靠近坦克,戰士們就成了敵人的活靶子。
如果要一定射程外的攻擊,就要用火箭筒了。
能否有效反制敵方坦克,成了志愿軍爭取戰役勝利的關鍵因素之一。
當時的新中國,只有靠自己生產反坦克武器。
破局,是從一種美制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開始的。
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在戰場上繳獲了一批美制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具體型號為M9型。后來,中國人民志愿軍帶著這些M9巴祖卡“火箭炮”到了抗美援朝戰場。
![]()
使用M9巴祖卡開火的美軍士兵
這種美制巴祖卡火箭筒性能良好,威力大,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初期大量使用,成為了我軍手中為數不多的反坦克利器。
但這些庫存的幾百門巴祖卡“火箭炮”,很快就在戰爭初期消耗殆盡。面對美軍的機械化部隊,志愿軍急需一種輕便的大威力的反坦克武器。
1950年10月,志愿軍第40軍在“坪洞戰斗”中繳獲了幾門M20超級巴祖卡“火箭炮”,立即送回國內,交付給東北兵工局。
![]()
使用超級巴祖卡的美軍士兵
1951年2月,中央軍委下達了反坦克武器研制任務,東北兵工局的沈陽五二兵工廠承擔了反坦克火箭彈和炮兵火箭的研制任務。
兵工廠迅速組建了由呂去病擔任組長的研制小組,開始實施逆向測繪仿制。
“超級巴祖卡”火箭筒配備的高靈敏度機械引信、大口徑聚能裝藥、硬鋁殼體、速燃發動機裝藥等技術門檻太高了,當時我們國內兵工廠的技術力量是不夠的。
要完成這項任務,呂去病心里確實沒有十分的把握。接到命令后,他壓力大得好多天都沒有睡。
不過很快,他就調整好心態,開始了艱難的技術攻關。
![]()
圖/呂去病在研究產品設計方案
![]()
《志愿軍》劇照
02
呂去病突然想到,東北解放后我軍曾接收過一批日式火箭彈的資料。那么,是否可以利用這批日式火箭彈的技術基礎,來仿制美制超級巴祖卡?
日本的這批“四式”70毫米火箭筒技術是從德國弄來的。
原來,二戰時日軍遇上了美國的謝爾曼坦克,日本自己研制的反坦克武器性能極低下,無法對謝爾曼坦克造成威脅,于是日本請求德國支援新型火箭筒技術。
在1943年夏天,德國通過U型潛艇把RPzB43型火箭筒的實彈和技術資料秘密運送到日本,隨后日本以此為基礎研制出“四式”70毫米火箭筒,并計劃在位于中國東北沈陽的南滿陸軍兵工廠進行量產。
還沒量產出來,1945年日軍就投降了,所以資料丟在了兵工廠里。
在解放戰爭時期,南滿陸軍兵工廠被我軍從國軍手中繳獲,工廠里保存的“四式”火箭筒資料圖紙也一并被繳獲。
![]()
日本的四式火箭筒,口徑為70毫米。
找到了資料圖紙,呂去病就不焦慮了。
他帶著大家一心撲在工作上,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工作,有時通宵達旦地干,沒有人叫苦喊累。
三個月后,一款結合了美制超級巴祖卡和日本四式火箭筒的優點,使用美式超級巴祖卡結構的低檔鋼制發射筒,發射技術門檻比較低的四式火箭彈(135式90毫米渦輪式火箭彈)誕生了。
這款火箭筒定名為51式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新中國第一代反坦克火箭筒就此誕生,隨后51式火箭筒開始大批量生產,很快就生產了4800枚火箭彈,迅速發往志愿軍前線。
51式火箭筒裝備部隊以后,極大地改變了志愿軍只能依靠集束手榴彈和炸藥包對美軍坦克實施近距離爆破的狀況。
美國的火箭筒是硬鋁合金發射筒,當時中國鋁合金產能不足,51式改為了整體式的鋼制發射筒,比較重,但用這種結實的火箭彈打擊敵方20-30噸中型坦克綽綽有余了。
戰場上效果太好了。
隨后,志愿軍派了一個排來兵工廠玩命坐催,東北軍區炮兵司令萬毅也來廠督促。
工廠緊急投產,生產出一萬枚送往前線。
![]()
又過了三個月,呂去病帶著團隊又研制成功第二代反坦克火箭彈──241式90毫米單孔尾翼式反坦克火箭彈,采用單孔噴火發動機,最大射程780米,有效射程200米,破甲威力大增,能穿透152毫米厚度鋼板。
這些反坦克武器投產后,就大量運往朝鮮前線,當年年底就完成了20萬發的生產任務。
志愿軍利用國產火箭彈和蘇制反坦克炮,組建了各級反坦克分隊,形成了完整的反坦克體系,使我軍的反坦克火力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為整個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
1951年10月,美軍發動了“秋季攻勢”,集中了第72坦克營,韓國戰車第31大隊的全部兵力,一共40多輛坦克,企圖攻占我東線要點魚隱山。
美軍沒想到志愿軍組織了裝備40支51式火箭筒的反坦克大隊,志愿軍帶著這款反坦克神器,在三天時間里與美軍的坦克部隊交戰十余次,擊毀美韓軍的坦克和戰車多達38輛,而我方的反坦克大隊的損失非常輕微。
有了51式火箭筒,美軍的這次坦克劈入戰就成了笑柄,魚隱山成了美軍的傷心山。
一個多月內,志愿軍帶著51式火箭筒擊毀了美軍坦克282輛,打退了敵人坦克群的猖狂進攻,打破了美軍的“刺猬戰術”,扭轉了志愿軍戰士以血肉之軀向敵人坦克沖鋒的殘酷現實。
![]()
圖/志愿軍使用90毫米反坦克火箭彈
不久,呂去病帶著團隊又研制成功120毫米炮兵火箭運往朝鮮前線,這些火箭彈還曾在上甘嶺戰役中狠狠震懾了敵人。
用中國自己生產的火箭筒,志愿軍戰斗英雄汪明山一個人就以5發火箭筒彈一舉擊毀敵坦克4輛,并繳獲1輛自行反坦克炮。
![]()
被志愿軍繳獲的M36,至今還停放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愿軍大型火炮少,為了提高小炮的威力,呂去病和研制人員把解放戰爭時期兵工戰士制造的60和82迫擊炮超口徑炮榴彈,從結構上加以改進,設計、研制成120及150毫米直徑的大頭彈和長桿彈,將小炮威力擴大成大炮威力,大大提高了步兵作戰能力。
![]()
抗美援朝期間七二四廠供應前線的產品。
對于七二四廠在抗美援朝中的貢獻,用周恩來總理的話就是“抗美援朝不能沒有七二四廠”。
而七二四廠在火箭彈方面的研制,是不能沒有呂去病。
![]()
1952年,呂去病受到周總理的宴請,出席中南海懷仁堂的酒會。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呂去病為沈陽市人民政府委員,同年當選為全國工會“七大”代表。
![]()
![]()
1954年,他參加國慶5周年觀禮活動,還受到毛澤東的接見和合影。
此后,呂去病在軍事攻關領域大展身手,不斷取得新的成果,為國防科研事業作出了杰出貢獻。
1964年呂去病采用增程窩,兩次拋射和彈化吊傘等新技術,只用57天時間就研制成五百發氣象彈特急任務。同年,他在中國精密機械學會成立大會上宣讀“使用混合裝藥法配制強裝藥”和“二次預壓銅柱的研究”兩篇論文,并由部令推廣應用。
1965年他負責研制成兩萬米宣傳彈,精度與射程均超過制式,破碎率由30%以上降低到5%以下。
![]()
呂去病(左)與謝光選(右)
1978年,呂去病被特邀出席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受到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和合影。
2012年,97歲的呂去病逝世。
在呂去病等老一輩兵工專家艱苦創業的基礎上,如今我軍早已幾經更新換代,基層部隊的輕型反坦克武器有十幾種。
![]()
這些常規武器是我國兵器出口清單中一張響當當的柬帖。
呂去病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的敵人:
朋友來了有好酒,
若是那財狼來了,
迎接它的是獵槍!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