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為《大美界》原創
作者 | 雨山
今日(7月31日),童顏針企業普麗妍宣布完成近5000萬美元(近3.6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引起行業廣泛關注。
這不僅是在當前投融資“寒潮”中誕生的2025年國內醫美上游最大單筆融資,更是今年整個國內醫美行業唯二躋身“億元俱樂部”的案例——另一例是領健于1月完成的數億元E輪融資。
寒冬之下,資本的選擇往往更具風向標意義。
1
更多實力玩家拿下入場券
童顏針市場爭奪戰正在廝殺
官方信息顯示,普麗妍此輪融資由未來資產資本(中國)領投,雅惠投資、華泰紫金持續加碼。資本的押注,無疑是對普麗妍自身實力及整個童顏針市場前景的看好。
作為一家聚焦醫用高分子材料和生物組織工程領域的企業,普麗妍已經建立起高分子聚左旋乳酸微球工程化制備、動物源性脫細胞基質微粒化等關鍵的技術平臺,旗下核心產品為童顏針(聚左旋乳酸填充劑),該產品于2024年11月21日獲批醫療器械三類證。
![]()
▲《大美界》制圖
然而,童顏針市場硝煙已然彌漫:今年已有四款童顏針新獲批準入市,國內持證童顏針產品激增至九款。
![]()
▲《大美界》制圖
隨著更多實力玩家涌入,一場圍繞“童顏”的殘酷市場爭奪戰,正蓄勢待發。
2
從手術縫合到天后同款
童顏針的吸金神話
童顏針的核心成分聚左旋乳酸(PLLA),其誕生之初其實與“美麗”毫不相關。
作為聚乳酸(PLA)家族一員,這類材料早在1995年便首獲美國FDA批準,長期應用于生物醫學領域,如可吸收手術縫合線——憑借優異的生物相容性與可降解性(最終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它曾是醫生的得力助手。
但人類對青春不老的渴望,總能催生技術的跨界應用。2004年,Sculptra(后稱塑妍萃)首獲FDA批準用于治療艾滋病患者面部脂肪萎縮;2009年,其適應癥進一步擴展至健康人群的美容塑形。
至此,現代意義上的“童顏針”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剛開始,童顏針主要在國外賣得火爆,而闖入國內大眾視野,天后王菲“功不可沒”。2013年,媒體曝出王菲豪擲500萬臺幣(約百萬人民幣)注射童顏針,“天后天價換童顏”的消息不脛而走,瞬間引爆話題。
“醫用好材料+天后同款”的雙重光環,精準狙擊了愛美人士的神經,越來越多的求美者注射童顏針。
值得一提的是,童顏針最初在海外市場用于臉部醫美時,由于復配濃度過濃常會產生結節,曾退出過市場一段時間。
后來通過臨床觀察,逐步將童顏針的復配濃度進行規范,硬結并發癥不斷減少,才重新開始流行。
所以在進行注射醫美針劑時,一定要找到靠譜醫療機構和醫生。
目前,國內主流童顏針品牌包括艾維嵐、濡白天使、艾塑菲、塑妍萃等(后兩者為進口)。不同品牌在成分與定價上差異顯著:如濡白天使以玻尿酸為基礎加入PLLA,定價相對親民,每支萬元出頭;而艾塑菲、塑妍萃等純PLLA產品則定位高端,多在2萬元以上。
童顏針的“吸金”能力堪稱點石成金。
長春圣博瑪2024年4月透露,其童顏針“艾維嵐”累計銷量突破21.33萬支,預計創收超40億元;愛美客2024年報顯示,以童顏針“濡白天使”為代表的凝膠類注射產品營收高達12億元。
更戲劇性的是,連年虧損的江蘇吳中,僅因代理韓國童顏針“艾塑菲”,便在去年一舉扭虧為盈。
公開數據揭示了這個市場的爆發式增長:中國童顏針市場規模從2021年的約1億元,飆升至2024年的超30億元,三年狂飆30倍。
全球市場同樣可觀。Global Growth Insights報告顯示,預計2025年全球童顏針市場規模將達15.45億美元,2033年有望增至20.82億美元,2025至2033年復合年增長率約3.8%。
正如童顏針的名字一樣,其效果被描繪得如同“青春配方”:抗衰收緊+水潤細膩+亮白光彩——這幾乎囊括了人們對“童顏”的所有幻想。
如同鋼之煉金術,美之吸金術,可見一斑。
3
市場競爭加劇
醫美上游混戰正式打響
戰鼓已擂響,更多生力軍正涌入戰場。
據不完全統計,包括尚禮生物、華東醫藥、杭蓋生物瑞博、康哲藥業等企業的“童顏針”正在路上。而此次資本押注普麗妍,也勢必推動行業產品放量競速。
一旦各家企業旗下的童顏針產品獲得批準和已經拿證企業的放量,激烈的市場價格戰將一觸即發。
據了解,童顏針毛利率普遍高企于90%以上。業內人士普遍預期,伴隨競爭加劇,毛利回落至80%以下幾成定局。
與此同時,廠商必將加碼產品力升級:改造微球粒子、研發新型材料、優化載體成分、探索聯合療法……這些努力將共同推動童顏針的普及。
童顏針作為再生材料,其市場定位清晰,但價格體系必將隨格局演變重塑。突破現有適應癥和注射劑量限制,將是未來拓展市場想象空間的關鍵。
可以預見,在內部競逐中,童顏針的性價比將持續提升,功效邊界也將不斷拓展。
競爭不止于“童顏”內戰,更在于整個醫美上游版圖的爭奪。
在填充型注射市場,除童顏針外,水光針、少女針等亦是重要角色。
水光針(以補水為主)與童顏針(再生刺激)原理迥異,并非直接對手。但少女針則與童顏針構成“貼身肉搏”——兩者同屬再生醫美注射劑,均通過惰性材料刺激自體膠原再生,作用深度、時效與效果高度趨同。
按核心成分劃分,全球主流再生醫美注射劑可分為三類:聚乳酸(PLA,即“童顏針”)、聚己內酯(PCL,即“少女針”)及羥基磷灰石類。國內首款少女針為2021年獲批的進口產品伊妍仕(華東醫藥旗下欣可麗美學代理);2024年8月,山東谷雨春國產少女針獲批,成為該領域國產破局者。
當前,再生醫美注射劑仍屬增量藍海。
童顏針與少女針在治療細節上各有側重,只要價格體系未出現懸殊差距,直接沖突尚不激烈。以華東醫藥代理的伊妍仕為例,其中國大陸上市一年內銷售額即破4.5億,2023年更超10億,中國已成為其全球最大市場。中短期內,二者更可能共享市場擴容紅利。
有趣的是,童顏針與少女針的崛起,正合力“圍獵”高端玻尿酸市場。
據《科創板日報》,喬雅登豐顏、質顏等高端線已感受到再生針劑的沖擊。近兩年上市的國產高端玻尿酸(定價7000元以上),幾乎均反響平平。
然而,再生針劑(童顏針/少女針)的最大掣肘在于高昂價格。
隨著技術迭代,其功效若實現對玻尿酸核心優勢(如即時填充、塑形)的全面覆蓋,則有望取代后者成為注射抗衰的主流。但現實是,據《新氧醫美行業白皮書》數據,2020年童顏針全球占比僅1.14%,中短期內仍難撼動玻尿酸的霸主地位——后者價格更親民、用戶教育更成熟、渠道根基更深。
資本的嗅覺永不失靈。可觀增長預期下,入局者蜂擁而至:四環醫藥、益誠生物等已布局少女針(分別處于注冊申報及注冊臨床階段)。疊加前文提及的童顏針布局者,國內再生醫美注射劑賽道已擠入不下20家企業。
隱憂隨之浮現:現有再生針劑功效高度同質化——幾乎均圍繞“緊致抗衰”打轉,且普遍存在膠原刺激效率偏低、塑形效果維持期較短等痛點。
也就是說,若后續廠商無法在療效、功能上實現顯著突破,形成差異化壁壘,慘烈的“紅海”廝殺將不可避免。
面對下一階段的淘汰賽,唯有將產品做到極致者,方能在亂局中分得一杯羹,甚至成為下一個“點金神話”的主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