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人眼中,白瑪次仁的人生似乎是一連串“跨界”的選擇:舞蹈、導演、企業管理,他的身份始終在切換,但他自己卻篤定地認為,這一切只有一個起點與歸宿——弘揚西藏文化。
少年時代的奮斗,是為了走出小村追尋夢想;青年時代從舞臺上轉身,是為了讓西藏故事更好地被看見;繼而對數字文化的探索,是希望用新的方式把文化根脈延伸得更遠。跨界之路,指向同一份擔當:把西藏文化帶到更廣闊的天地。
初次見到白瑪次仁,他穿著干練的黑色皮夾克,目光清澈而堅定,言談間仿佛又將我們帶回了那段孤獨卻充滿力量的少年歲月。13歲時,白瑪次仁背起用傳統氆氌呢縫制的行囊,離開藏東的村落,獨自踏上通往廣闊世界的旅程。那份刻入骨髓的孤勇與執著,塑造了他后來面對任何挑戰都無所畏懼的性格。
少年時代的舞蹈訓練成為他人生的第一塊基石。白瑪次仁從10歲開始學習舞蹈,大學就讀于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大學四年,他為自己設下層層目標:大一讓全班認識他,大二讓全年級知道他,大三在系里打響名號,大四要在全校聞名。他做到了,汗水與努力將舞臺變成了他成長的基石,也讓他明白,專注和堅持是夢想生根發芽的力量。
然而,舞臺的光芒雖然耀眼,卻不能承載他心中對西藏文化更宏大表達的渴望。27歲,正值舞蹈生涯高峰,他毅然離開舞臺,轉向幕后,成為導演。這一選擇,既是對藝術更高追求的探索,也是人生的一次果敢轉身——他明白,只有不斷跨越舒適區,生命的火焰才能持續燃燒。
今年,作為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文藝晚會的副總導演,白瑪次仁再一次肩負起巨大的創作壓力。這場承載著歷史使命的晚會籌備工作始于去年5月,歷時一年多,涉及全區7市(地)的優秀演員集中排練,劇本反復打磨30余遍,力求將西藏60年的巨變、文化傳承和新時代百姓的幸福感完整呈現。每一段敘事、每一場歌舞都在他的眼中反復推敲,直到精確無誤。
“從前期策劃到排練落地,每一步都充滿挑戰,但看到演員們全力以赴,我感到很欣慰。”白瑪次仁說。全區最優秀的演員齊聚拉薩,無論是林芝嘎拉村的吟唱,還是舞臺上感人至深的舞蹈節目《我們都是親兄弟》,都被精心串聯,呈現出緊湊而自然的節奏。這不僅是一次藝術的創作,更是一次對團隊凝聚力和執行力的考驗。
晚會播出后反響熱烈,觀眾感受到的不只是高原風光和民族特色,更有西藏60年發展變遷和新時代百姓的幸福感。媒體和社會各界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晚會不僅展現了高超的藝術水準,更向世界展示了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新西藏。對于白瑪次仁而言,這是一種使命感的實現——他用專業和執著,將個人能力與時代需求緊密結合,創造出具有深遠影響的文化作品。
相比舞臺上的轉型,白瑪次仁的人生在2024年迎來了更大的挑戰——成為西藏數字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他坦言:“一開始接手時心情是忐忑的。”
不同于導演工作直面舞臺和觀眾,如今更多的是企業管理和產業開拓。如何激發文化產業的生命力?白瑪次仁開始通過各種渠道學習,并嘗試從身邊的年輕人身上尋求答案。
公司有20多位員工,很多是“00后”“05后”,他們思維活躍、敢想敢試,總能在討論中冒出新鮮的點子。白瑪次仁說:“他們很珍惜機會,也特別有激情。我常說,帶著情懷和真誠去做事,就不會錯。”在他看來,文化不僅是傳承,更是創新和持續地創造。他希望和團隊一起,把西藏數字文化產業做扎實,讓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
在打造西藏文化IP的過程中,他特別強調:“不能只做土特產,西藏的文化必須有民族特色,但不能過度民族化,更重要的是要讓人產生共鳴。”他時常提醒團隊:“文化事業絕非短期工程,要打造的是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精品。”這一理念貫穿每一個項目,從創意策劃到落地執行,白瑪次仁都在用行動讓西藏文化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無論身份如何轉變,白瑪次仁始終守護著同一團火:用真誠與情懷讓西藏文化既被欣賞,也能被理解和喜愛,從雪域高原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