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4 日,第十八屆 “春華秋實” 全國藝術高校精品展演重點活動 —— 內蒙古藝術學院《北疆沃野》專場演出將登陸國家大劇院音樂廳。140 余名師生攜 15 個精品節目登臺,將潮爾道、馬頭琴、呼麥、長調、舞蹈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草原傳統藝術元素與現代藝術創作深度融合,獻上一場兼具草原風情與時代精神的藝術盛宴,彰顯這所扎根草原 68 載學府的文化擔當。
作為內蒙古唯一綜合性高等藝術學府,內蒙古藝術學院此次由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音樂學院、舞蹈學院三院聯創,節目以 “傳承民族瑰寶、謳歌時代精神” 為核心,構建 “歌、樂、舞” 三位一體的呈現形式。總導演朱晗直言:“這場演出是北疆文化基因的當代解碼,每段旋律都藏著‘傳統不守舊、創新不離根’的傳承密碼。”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開篇曲目《美好時光》盡顯非遺傳承功底:非遺傳承班學子演繹的潮爾道低沉悠遠,與烏蘭牧騎舞蹈團的舒展舞姿相映,在宮廷音樂莊重感中融入當代生活禮贊。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衍生作品《伊拉圖第一馬頭琴協奏曲》則以 “游子歸鄉” 敘事隱喻文化認同,薩切榮貴的演奏盡顯科研賦能創作的實力。《吉祥內蒙古》更將長調、呼麥與馬頭琴協奏交織,勾勒出草原壯闊與民生幸福的圖景。
老中青三代同臺的演出陣容,成為育人成效的生動注腳。安達組合與 2022 級、2023 級安達班學子聯袂演繹《搏克贊》,再現 “名家帶徒” 傳統;錫林郭勒民歌傳承班唱響的《金色的圣山》,印證該校 “高校 + 基地 + 傳承人” 協同機制的實效。近五年打造的民族音樂傳承班、烏蘭牧騎班等特色班級,配合年均參演 30 余場國家級演出的青年馬頭琴樂團,構建起 “承、傳、演、研” 全鏈條成長路徑。
這場演出的底氣源于 68 年辦學積淀。學校已建成藝術學一級學科、6 個碩士點,音樂與舞蹈學躋身全國前 40%;26 個本科專業中,7 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精準對接民族藝術傳承,9 門國家級、36 門自治區級一流課程筑牢教學根基。舞蹈學院創排的《草原英雄小姐妹》斬獲 “文華大獎”,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深耕技藝傳承,音樂學院推動創演融合,三院合力鑄就藝術精品。
在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的關鍵時期,專場演出承載著文化傳承、民族團結、教育賦能三重使命。通過將達斡爾族《魯日格勒》、鄂爾多斯《筷子舞》等瀕危非遺推向國家級平臺,以多民族藝術交融詮釋 “中華民族一家親”。目前師生已進入沖刺排練階段,六支樂團反復打磨細節,力求 “保留文化本真,更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
從草原到京城,從課堂到舞臺,這所北疆藝術學府正以實際行動證明,高等藝術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戰略引領和藝術貢獻。在新時代的征程上內蒙古藝術學院將牢記初心使命,不斷傳承創新為文化強國建設貢獻源源不斷的北疆力量。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