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獅子山街道黨工委推薦的青年黨員
黃凱迪演講作品《讓舞蹈發聲》
在省委宣傳部、省委黨史研究室
共青團四川省委
舉辦的“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主題演講活動中
榮獲二等獎
“是個人的專業之根,遇見了城市產業的肥沃之壤,我們這群青年人,才得以在這片名為‘成都’,名為‘錦江’的熱土上,破土而出,奮力拓開一片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產業新疆域。”11月4日,獅子山街道“獅享講堂”再次開講,邀請到西華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同時也是“舞影佳創”的創始人黃凱迪,以“以專業之根,拓產業之疆——新時代青年文藝工作者的跨界創新之路”為題,為街道干部、黨員群眾及文藝愛好者帶來一場兼具思想深度與實踐溫度的精彩授課,引發熱烈反響。
![]()
人才專業“根”深扎
產業生態“壤”育才
“舞蹈的魅力,絕不僅僅是聚光燈下的那一刻璀璨。”作為深耕舞臺多年的舞者,黃凱迪深知舞蹈藝術“曇花一現”的遺憾,更敏銳捕捉到市場“缺乏懂舞蹈的影像服務”這一痛點。這份對舞蹈藝術的專業理解,成為他扎根產業的“根”:2015年從記錄川師舞院考試照片、戰旗文工團風采,到闖進“荷花獎”終評賽場,再到精準把握舞蹈與影像的融合規律,他帶領團隊以“會跳舞的攝影師”為獨特標簽,填補了國內舞蹈文化傳播平臺領域的空白。十余年間,團隊拍攝的《杜甫》舞劇劇照首次被刊登在《舞蹈》雜志上,《五彩彝裳》舞蹈火爆出圈,服務超萬名舞者。用專業鏡頭為中國舞蹈藝術留存珍貴脈絡,正是這份專業深耕,讓“舞影佳創”從地下室一間小小的工作室起步,成長為連接全國乃至國際的舞蹈文化傳播平臺,為舞蹈產業拓展了“影像+傳播”的新維度,印證了人才專業力對產業邊界的突破價值。
![]()
成都濃厚的文藝氛圍、文聯系統“娘家”般的支持,以及錦江區“校院企地”聯建的資源優勢,共同構成了助力人才成長的“疆”:成都市“金芙蓉文學藝術獎”的認可給予團隊信心,獅子山街道“獅享智創人才服務站”等平臺提供展示與交流機會,各類“雙創”政策為創業初期的團隊注入活力。在這樣的產業生態中,黃凱迪個人實現了從“二級演員”到高校副教授、全國新文藝群體拔尖人才的蛻變,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青年成員也紛紛獨當一面,成長為舞蹈攝影、藝術交流、新媒體傳播等領域的骨干。正如他在分享中所言:“我和我的團隊是極其幸運的,因為我們選擇在成都、在錦江區創業,我們趕上了一個尊重藝術、鼓勵創新的好時代。”
![]()
“人才與城市產業生態,最好的關系就是‘雙向奔赴’。”黃凱迪團隊的專業輸出,不僅推動了舞蹈攝影產業的規范化發展,更通過“以舞抗疫”公益課堂、“舞動成都”城市藝術IP打造等項目,拓展了舞蹈產業的社會價值與文化邊界——2020年“以舞抗疫”線上公益課堂,串聯起全國近60位藝術家,累計播放量超過5000萬人次。產業生態的持續完善,又為團隊帶來了更多資源:從成為《舞蹈風暴》官方合作伙伴,到與PDE國際舞蹈展演達成合作,產業平臺的升級為人才提供了更廣闊的國際視野,進一步激發了團隊的創新潛能。
![]()
從黃凱迪的實踐中不難看出,“人才與產業互相成就”并非抽象概念:當人才以專業精神扎根產業,便能精準破解行業痛點,為產業發展開辟新賽道;當產業以優質生態滋養人才,便能激活人才的創新活力,為產業升級儲備核心動能。這種雙向成就的邏輯,不僅是“舞影佳創”從工作室到國際平臺的成長密碼,更成為新時代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重要啟示——唯有讓專業之“根”深扎產業土壤,讓產業之“壤”厚植人才成長養分,才能實現人才價值與產業發展的雙贏,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編輯丨李丁麗莉
責編 | 李玥林
審核丨彭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