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的成都,高新區的寫字樓燈火通明。
藍光集團總部外,那塊金色的Logo閃閃發光,仿佛預示著又一個“千億傳奇”的崛起。
從1990年起步,到2019年沖上銷售額千億大關,藍光的成長速度讓同行望塵莫及。
那一年,它被稱為西南房企的“黑馬”,也被譽為資本市場的“新貴”。
但五年過去,曾經的榮耀早已化為塵土。
![]()
藍光,這個曾與碧桂園、融創并列第二梯隊的地產巨頭,如今正走向破產清算的結局。
債權人清償率不足5%,投資者血本無歸,全國上萬個購房家庭,仍在等待保交樓。
當年以速度為信仰的楊鏗,或許沒想到,正是那股“快”,成了壓垮藍光的最后一根稻草。
藍光的崩塌,不只是一個企業的墜落,更是一個時代的注腳。
它揭開了房地產狂潮背后最赤裸的真相,當速度超過理性,當擴張高于責任,崩盤只是時間問題。
01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四川眉山的一個小廠房里,楊鏗靠著生產塑料管材起家。
那時候他還只是一個普通的民營企業家,靠膽識、靠手腳、靠人情,一步步積攢出最初的原始資本。
但楊鏗不是一個滿足于賺點小錢的人,他敏銳地察覺到房地產才是暴利所在。
1996年,藍光地產正式成立。
那時的成都樓市剛剛起步,藍光抓住機會,以快周轉、快開發、快銷售的打法,迅速占據了本地市場。
到了2000年代,楊鏗已經是西南商界響當當的人物。
他的信條很簡單:只要跑得比別人快,風險就追不上你。
![]()
2015年,藍光通過收購迪康藥業完成借殼上市,市值一度突破千億。
上市那天,楊鏗笑得很自信,說自己終于完成了“資本化的夢想”。
資本市場的光環,讓他徹底放開了剎車。
他帶著藍光一路狂奔,從四川殺進重慶,再從西南挺進華東、華北,幾乎每到一個城市,就要拍地、造盤、圈錢。
2019年,藍光銷售額突破千億,旗下物業公司藍光嘉寶也在港股成功上市。
那一刻,楊鏗覺得,自己離中國版恒大的目標不遠了。
可他忘了,恒大之所以危險,不在慢,而在太快。
02
房地產是一個資本密集型行業,土地就是燃料。
而藍光,就是在土地市場上“玩火”的典型。
2019年,藍光豪擲654億元拿地,到了2020年,即便設定了400億上限,仍以526億“超標”。兩年時間,累計花掉1000多億。
那時候,市場早已出現降溫信號,政策層面頻頻收緊,其他房企都開始收縮戰線、控制拿地節奏。
可楊鏗依然選擇加速,他曾說過一句話:“慢就意味著被淘汰。”
于是藍光開始瘋狂圈地,有的項目溢價率高達70%,有的城市還沒拿地證就急著動工。
從成都到武漢,從西安到杭州,藍光像一臺壓路機,推平所有理性。
![]()
但高溢價拿地,意味著高成本,高成本,就需要更高的銷售回款速度。
為了維持現金流,藍光采用了高杠桿和高周轉的模式。
簡單來說,就是借錢拿地、再借錢開工、再提前收房款。
這套模式在房價上漲的年代看似靈驗,一旦市場停滯,就成了自掘墳墓。
2020年后,藍光的負債率一度超過80%,而凈利潤率卻連年下滑。
賬面上的繁榮,其實全靠債撐。
當時,很多內部員工都意識到風險在逼近,但沒人敢提醒楊鏗。
他說過一句讓人印象深刻的話:企業家就該賭,怕輸就別上牌桌。
然而,賭贏是傳奇,賭輸就是災難。
03
真正的轉折點出現在2021年。
彼時,房地產行業的融資渠道全面收緊,房企普遍陷入錢荒,藍光的資金鏈開始緊張。
更糟糕的是,那些高價拿下的地塊,銷售卻遠遠不及預期。
據當時藍光內部財務數據,多個項目去化率不足40%,庫存積壓嚴重,而負債總額卻突破千億。
現金流斷裂只是時間問題。
2021年7月,藍光正式宣布債務違約,成為繼恒大、花樣年之后,又一家轟然倒下的千億房企。
彼時,楊鏗已經淡出公眾視線,而接班的楊武正,也被推上風口浪尖。
![]()
他試圖自救,出售資產、引入地方國資、申請重整,但一切都太遲。
藍光旗下上百個項目停工,全國各地的業主陷入維權,供應商討債,銀行凍結賬戶。
2024年,藍光重整方案出爐,以現金清償+債轉股的方式進行,但清償率不足5%。
這意味著,大多數投資人拿不回本金,普通債權幾乎歸零。
更令人唏噓的是,那些未完工的樓盤,最終由地方城投公司接盤,僅為保交樓,不涉及企業重生。
藍光徹底失去了翻身的可能。
而楊武正的“放松”,或許正源于此,當結局不再由自己主導,剩下的,只有無力感。
04
藍光不是第一個倒下的房企,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它的墜落,有偶然,也有必然。
在過去十年,中國房地產行業經歷了從“黃金時代”到“冰封時代”的轉變。
在瘋狂擴張的年代,幾乎所有房企都在賭:賭地價、賭杠桿、賭流動性。
他們像一群追逐風口的奔跑者,越跑越快,卻忘了腳下的地基早已松動。
楊鏗的藍光,是這場游戲的極致玩家。
他深諳資本運作之道,卻從未建立風險防火墻;他擅長追熱點,卻從未考慮長線穩健。
![]()
當所有人都在喊千億,他喊萬億,當同行開始收縮,他仍在擴張。
速度,成了藍光的信仰,也成了它的毒藥。
更致命的是,藍光忽視了企業的社會責任。
在房企的商業邏輯里,開發商的第一責任,不是利潤,而是交付。
那些停工的樓盤,不只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一棟棟未完工的家。
當企業只顧圈錢,不顧交付;只顧報表,不顧信任;只顧賬面榮耀,不顧市場規則,那它離崩潰,就只有一步之遙。
楊鏗的野心讓藍光騰空,責任的缺席讓它墜地。
05
藍光的故事,是一面鏡子。
它照出了那個時代無數企業的欲望與盲點:追求規模、迷信速度、忽視風險、逃避責任。
在商業世界里,速度能帶來爆發,但只有責任,才能帶來長久。
從恒大到藍光,從新力到花樣年,一個又一個房地產帝國轟然倒下。
它們有不同的故事,卻有同樣的結局,在速度的幻覺里,迷失了方向。
![]()
企業的成敗,從來不在風口,而在風停之后是否還站得穩。
真正偉大的企業,不是賺到最多的錢,而是能兌現最多的承諾。
藍光的墜落,或許是房地產時代的終章,但留給所有人的啟示,才剛剛開始。
當市場回歸理性,當泡沫散去,也許中國商業將重新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
財富可以靠速度獲得,信任只能靠責任守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