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 春梅狐貍
新書《圖解傳統服飾搭配》已上線,請多支持
本文可能會涉及一些比較晦澀的內容,所以把針對目前網絡上討論度比較大的爭議內容先拎到開頭——
![]()
“封面新聞”相關報道視頻截圖
①服飾面料語境下的“羅”,默認就是絲織物。但這不等于化纖羅就不能被稱作“羅”,只是這種與消費者一般認知產生偏差的說法需要加以備注說明,否則這樣有下靠上嫌疑的說法很容易導致消費者心理預期管理失控(現在明顯是心理預期問題,但某些帖子寫成“化纖羅被開除羅籍”,感覺有種豎假靶子澄清的感覺,好熟悉的粉味)。
②“羅”的解釋和用法里不包含“織法”,“羅”與“織法”組詞也會產生歧義。“織法”大概是某明星的自造詞,猜想她想說的是“絞經/紗羅組織”或實現“絞經/紗羅組織”的方法,但即便有很大的關聯性依然不可視作等同,如某個菜的烹飪方式是較特別的,可菜名依然是菜名,菜名還是不能等同于這種特別的烹飪方式(這段內容不強迫所有腦袋能夠理解)。
![]()
忽然網上就出現了很多類似將“綾羅綢緞”都歸類為織法的錯誤發言。
(“綾羅綢緞”之前都已經有過專門文章介紹,鏈接:《》《》《》《》)
![]()
紗羅組織示意圖,《織物組織與紋織學》
特征是緯線平行排列,經線相互紐絞地與緯線交織
![]()
補充說明一下“絞經”:
一般機織物是經線與緯線都分別平行排列、彼此垂直(左圖),而“絞經”織物的經線會分為地經和絞經相互絞轉、并與緯線交織(右圖)
除了這些我更想說的是媒體沒有寫在標題里、網友似乎也默認了的內容,也是促使我寫這篇的原因。因為某明星還說了——
![]()
“封面新聞”相關報道視頻截圖
我是真的真的真的很討厭,做生意翻車了、被人指出問題了就把文化大旗搬出來,尤以“中國起源說”“文化危機說”居多(不針對某明星,說的是所有人)。而且,是不是都搬出經驗、搬出癮頭來了?猶記得有好幾次裝扮特別日本風格被網友質疑了也是這個打法,虧得是好多年以前的事兒了,那會兒網友在服飾上還挺吃這套說法的,影視古裝也是可勁往那個方面用力。
“中國起源說”在人設打造上可能是簡便的,但在科學論證上是非常難的,不僅要拿出足夠多足夠早的考古證據,還需要解決吃這套說辭的腦袋可能永遠也想不明白的問題:人類的腦袋是差不多的,社會歷史的進程發展也有趨同性,不同地區的人完全有可能在沒有交流的情況下發展出相似的事物,那就頂多是“最早說”而難以成為“起源說”(這段內容還是不強迫所有腦袋能夠理解)。
放到眼前某明星的發言情況上,可作三重說明——
1、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羅織物大約距今五千五百年,算是非常古老了,但沒有學者提過工藝源頭在中國的說法(文章后面我會舉例一個學者拍過板的中國起源織物組織)。
![]()
草鞋山出土的葛織品,距今約六千年
并非絲織品,且為絞緯織物,應為“骨針穿引織成”
![]()
青臺山出土的羅織物,距今約五千五百年
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羅織物實物,固定絞組二經絞織物
2、我國古代紗羅織物非常復雜,類型多樣,工藝大多已經失傳,除了一些特別做了工藝仿織的產品,市面上的都是現代織機做出來的,從這點上來說這些產品怎么賣都跟傳統、古代之類的“文化大旗”關系不大了。
![]()
羅機子,出自《梓人遺制》,是目前唯一的直接文獻
![]()
不同方法的紗羅織造系統
某明星還提到“國外有很多大品牌也都在做'羅'的現代化工藝嘗試”(哇,中國起源+外國焦慮+融入現代,這商業話術搭配穩固得我都產生視覺疲勞了),咱就是說有沒有一種可能,現代織機里的紗羅系統外國一百年前就申請專利了,再往前溜溜都不能算“現代化”,要算“近代化”了。
也有留意到揚子晚報的視頻號里出現了趙豐的回應,但視頻里背景音是某明星發言,沒有給出趙豐回應的上下文,截圖即是全部了。
![]()
“揚子晚報”相關報道視頻截圖
趙豐在1986年就發表過一篇《古代紗羅織物及其對現行組織學的啟示》,討論的就是現行織物學中紗羅組織定義范疇無法囊括歷史上不同種類的紗羅組織,建議擴充該子系統。
![]()
趙豐《古代紗羅織物及其對現行組織學的啟示》
![]()
有無固定絞組羅織物的區別
![]()
僅以所謂“二經絞”為例,就至少可分有固定絞組的順絞(左)和對稱絞(中),以及無固定絞組(右)等多種,工藝上當然也有所區別。
從揚子晚報視頻號里這段僅有的信息看,趙豐的表述可能是順著記者提供某明星的發言習慣或帶有略語的,所言的“羅確實是一種織法”所指的應該是紗羅組織是需要特殊綜框“絞綜”實現的“織法”,但絞綜也有不同種、紗羅織造系統也有多種,鏈式羅更是復雜,目前僅有推測性復原,所以嚴謹說來表述為“類”比“種”更恰當些。
![]()
![]()
金屬絞綜與線制絞綜,《中國古今蠶桑絲綢技藝精華》
![]()
鏈式羅上機工藝圖,《中國古今蠶桑絲綢技藝精華》
他的表述角度也明顯從傳統羅織物角度出發進行解釋的,即那代學者研究傳統/古代織物的結構方法和生產工藝的“古為今用”思路,“加入別的材料”是最常見的一種“古為今用”。
3、非絲織造的紗羅織物在現代并不罕見,八九十年代實現商品化就有滌棉紗羅、滌綸紗羅、錦綸紗羅等,這些都可算是化纖紗羅。也就說,這“加入別的材料”的羅很早就有人做了,且做出了規模、做到了出口、還拿到了獎項。
![]()
常州色織廠“生產的色織滌棉紗羅曾獲國家銀質獎”,《中國重要出口商品及生產企業大辭典》1989年出版
![]()
陜西省寶雞市棉紡織廠“生產的滌棉半線紗羅,曾獲1984年陜西省較好花樣獎,1986年陜西省優秀新產品獎”,《中國工業產品大辭典》1988年出版
相關新聞的評論區里總是不乏某品牌賣得更貴、綾羅綢緞里羅本來就更貴、好不容易有人愿意推廣羅的等言論,本質上也是用孤陋寡聞換自大自負。別說早期的商品化纖/混紡紗羅很多就是用于出口的(賺的那是外國人的錢),即便是漢服采購和定織真絲紗羅、手工紗羅也已經很多年了,即便是舉大旗這舉得也不新鮮,反而像是奔著果子來的。
![]()
暗花紗(左,2015年)、杭羅(右,2013年)傳統服飾
![]()
手工妝花紗,2018年
某明星售賣的化纖橫羅(商品頁沒細節圖,整體商品圖打光又比較平,不看文字根本看不出是“橫羅”啊),更為常見,日本和服里就大量使用化纖“絽”,是很成熟的面料。2018年我在某寶買過一件二手的,購入價是239售價+10郵費(還沒完全包郵的年代)
![]()
日本化纖絽和服,二手購入
![]()
某明星店鋪100%聚酯纖維橫羅(左圖,2025年),J家杭羅(右圖,2013年)……12年的差距,還是倒過來的
不過每到這個環節總有保留節目上演,就是跳出個把“路人”說自己就是因為某明星才知道了某知識(一般也就知道個名詞),借以說明這個明星的文化傳播作用。對此我只能說,如果屬于與自身工作生活相關或文史常識類知識,那就是這個明星的受眾層次太低、發言的“路人”太過無知,還非得把這個破鍋底不知羞地展示到人前來;如果不屬于以上情況,沒聽過很正常,這個明星也就是蹦了一個你沒聽過的詞而已,自己也不見得多了解。
但很多時候沒聽過不等于沒接觸過,我再舉一個“極端”例子,裝修刮膩子時往墻上掛會用到的網格布不少也是絞經織物,材料一般是玻璃纖維。
![]()
![]()
網格布及其織機
按照某明星的邏輯這也能算“綾羅綢緞”的一員吧,裝修公司是不是也得舉舉“文化大旗”,畢竟——
![]()
我也想問問,“特別定制”要怎么界定?“化纖”本來就是人造物,無法天生天養,怎么不算“定制”呢?我即便去拼夕夕買一個5毛錢包郵的塑料墊片,也都是需要專門的設備與模具,怎么不算“特別定制”呢?作為一個“老實人”,我只能接受研發出來的功能性面料或什么“配方”獨特的高分子材料用這個來定義。
網格布還用途廣泛呢,又算不算——
![]()
但也有一種學者們下了結論起源于中國的織物組織,符合某明星的發言——
![]()
就是緞紋組織。
如果單說“緞”,一般也是默認為絲織品,混紡或其他材料的常稱作“xx色丁”(以前叫得多些,現在網購命名也有下靠上的問題,都混淆統稱“緞”),色丁是satin的音譯,一般認為這個詞和拉丁語系中的“緞”都是古泉州名“刺桐”衍化而來。那大家覺得,“國外有很多大品牌”做緞的多不多?“知道這種工藝的源頭在中國”的網友又多不多呢?它和我們的現代生活融合得好不好呢?……問題來了,為什么“緞”或者說“色丁”鮮少成為這些明星店鋪在附上的“文化符號”選擇呢?
這就又就跟前天發的那篇《》一樣,“緞”出現得較晚但發展比較蓬勃,以“緞”來命名的紡織品商品很常見,正是因為太熟悉反而讓一部分人生出老氣、陳舊的土味印象。這還真不是我瞎編的,而是過往經歷過。因為傳統服飾愛好者們當年像采購和定織真絲紗羅、手工紗羅一樣定織過各種“緞”,在一些漢服商家和擁躉的口中卻是農村被面。
![]()
定織閃緞,在不同角度下會有輕微變色效果,2019年
![]()
萬字纏枝蓮生絲提花緞,2013年
而“羅”的興盛期相對靠前,進入明清后品種反而有所減少,復雜工藝失傳,且不少稱作“紗”而不稱“羅”,這就導致紡織品商品里以“羅”命名的幾乎沒有,這個詞再度進入營銷視野也就有“陌生化”的效果了。對于部分消費者來說,打上“羅”的標簽能帶給他們更宏大更高級的文化敘述體驗。
![]()
中國古代紗羅織物歷史演變示意,《中國古代紗羅織物品種體系及演變規律》
“文化”是否真的偉大,反而不是真正被考慮的部分,就像這場紛爭大家討論“羅”是否化纖其實是在討論商品的性價比、明星店鋪營銷話語的真實度。而另一些“文化”相關的發言內容,“羅”是否真的是中國起源、現代紗羅織造工藝是否需要被拯救、傳統紗羅織造是否真的被保護傳承,只有能被扯出來做“大旗”的那部分才會以撇下史實和現實的形式被留意和使用。
最后,我有一個疑惑,為何明星開漢服店就被要求以各種文化的理由給予寬容,但是開火鍋店就沒有這個待遇了呢?是火鍋不起源中國,還是火鍋沒到外國?從文化大旗角度來說,我認為最值得被支持的明星應該是李亞鵬,畢竟他有8億的太湖石和6噸的沱茶,還有3年研發的醬香型白酒,他是我聽過最真金白銀往下砸的明星了……
本文完
作者 | 春梅狐貍
![]()
* 最近的文章 *
(點擊封面圖片可跳轉至文章頁面)
春梅狐貍 傳統服飾
臉著地的藏狐,故紙堆里的服飾愛好者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圖解傳統服飾搭配》,請多支持
如果喜歡 ? 記得關注
(小紅書搜索“大尾巴閱讀室”可解鎖更多碎片感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