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美國太平洋時間2025年10月14日,北京時間10月15日),微軟終止了Windows 10的更新支持。對于許多用戶(尤其是企業用戶)來說,這則消息不像是技術進步,更像是微軟下了一道逐客令。
操作系統應該是工具,還是服務?
過去幾個月,用戶們紛紛為“后Windows 10時代”做準備。我之前就說過,對于個人用戶而言,失去官方更新支持帶來的網絡攻擊威脅是一種“黑天鵝”式的小概率事件,大多數人不會理會,但對追求安全和穩定性的企業用戶而言,延續官方支持幾乎是必備的。而微軟為Windows 10提供了擴展安全更新(ESU)作為權宜之計——個人用戶可以通過積分兌換或OneDrive云備份延續一年的更新服務,而企業用戶想繼續使用Windows 10只能繳費:中國區一年期企業支持需支付人民幣440元(61美元)——除非是LTSC企業版,但也不會再更新任何新功能。一些用戶轉向Linux、Mac或其他替代品。還有部分個人用戶選擇默默抵抗,繼續使用未更新的Windows 10,只要游戲和軟件可以兼容,至少還能再使用幾年。
![]()
這三類用戶的共同點是疲憊和厭煩。經過了十年操作系統向在線服務的模式轉換,Windows用戶早已厭倦了與本該為自己服務的操作系統長期對抗。
Windows 10到11的蛻變
2015年Windows 10發布時,微軟曾宣稱這是最后一版Windows,代表了版本迭代的終結,并承諾更新將持續、無縫且免費,標志著Windows成為“活的平臺”。但實際上,Windows 10開啟了微軟操作系統的全新模式:一切都需經過微軟服務器。用戶數據收集功能默認開啟,更新不斷推送。無論用戶是否愿意,Cortana都在監聽,開始菜單的每次搜索都會發送回微軟。
![]()
盡管問題重重,Windows 10還是找到了平衡點。啟動速度快,運行相對穩定,關鍵是用戶可以選擇忽略大部分云服務功能。當時的操作系統還勉強算是“工具”,而非“服務”。
直到Windows 11出現,工具與服務的界限徹底崩塌。
用戶對Windows 11的不滿并非因為使用習慣或懷舊,這款已發布四年的全新系統,代表著微軟內部的文化偏移:不再將電腦視為個人財產,而是租賃的接口。自發布以來,微軟對負面反饋置若罔聞,用戶不滿情緒日益高漲。
抱怨無處不在:任務欄無法自由移動、開始菜單優先顯示應用和服務廣告、強制推廣Edge瀏覽器、每次更新后自動重裝的預裝軟件、竊取數據的第三方程序、非企業版無法完全禁用的數據收集行為,甚至Office默認將文件保存到OneDrive。Windows 11的開始菜單采用React Native跨平臺移動應用開發框架重寫,比以往更慢更臃腫。
微軟的“家長式”管理——在安全的名義之下
還有那些為企業設計卻強加給個人用戶的復雜安全機制:無法真正禁用的Windows Defender、關閉防火墻時的警告提示、不能自行選擇的累積更新,以及常規手段關不掉的后臺服務。
微軟的這種家長式作風并非始于近四年,甚至不是Windows 10開始的。三十年來,微軟對自身的正確性一直充滿謎之自信,一直是公司DNA的一部分。Windows 95開始首次將用戶鎖在系統之外,認為讓普通用戶管理系統內部太危險,將其隱藏在層層菜單之后。后來強制集成IE瀏覽器的行為更是赤裸裸的反用戶選擇,最終招來了反壟斷調查。
![]()
2001年Windows XP引入產品在線激活——在當時被視為嚴苛的激進措施,同時簡化了用戶界面。Vista過于超前的硬件配置要求,并被煩人的用戶賬戶控制(UAC)提示所拖累。用戶以堅持使用XP九年之久作為無聲的反抗,直到2009年Windows 7出現。
2012年末Windows 8的發布堪稱微軟家長式作風的極致體現。它用平板式的開始界面取代熟悉的開始菜單,一廂情愿認為所有人都想要全屏Metro體驗,無論你是否有觸摸屏。企業和高級用戶的抗議迫使微軟倉促推出8.1——這可能是最后一個照顧用戶自主權的版本。
“操作系統即服務”模式的全面勝利
到2016年Windows 10發布時,微軟緊隨谷歌的腳步,開始擁抱當時業界流行的盈利模式:“操作系統即服務”。直到Windows 11,操作系統已徹底變成長期的在線服務而非用戶擁有的產品;更新和用戶數據收集功能不再可選,預裝繁瑣的安全功能并被鎖定,本地計算與云的界限開始模糊。
![]()
客觀來說,微軟的許多改變確實源于合理的擔憂。現代互聯網充滿敵意,未受保護的設備容易成為網絡攻擊的獵物,普通用戶不想管理更新或殺毒軟件。微軟的家長式作風在一定程度上是保護人們免受傷害的產物。
問題在于,微軟的每一項改變都“預判”了用戶的需求,而且在很多情況下,微軟的決定不容用戶置疑。備份很重要,大多數人確實疏于備份——但這并不意味著操作系統應該因為用戶沒注冊OneDrive就彈出安全警告;確實有人喜歡AI助手——但在未征求用戶意見的情況下將Copilot深度集成到PC的各個方面,實在令人惱火。
商業利益優先的設計邏輯
微軟的解決方案首先服務于自身商業利益。每一次改變,每一次強制集成——OneDrive、Edge、Bing、Copilot、Recall——都讓Windows更依賴微軟生態。我幾乎可以腦補微軟高高在上的邪惡宣言:“如果給用戶控制權會制造麻煩,那就干脆剝奪他們的控制權!”
![]()
這種邏輯可能確實對部分消費者有意義,很多用戶確實已適應了智能手機和平板,Windows PC日益被視為只適合工作的笨重設備。因此,將Windows變得“傻瓜”一些,確實能迎合部分用戶的需要。但對高級用戶而言,Windows的控制欲不僅會造成不便,更是一種侮辱。這個系統已變成了假想用戶需求的固執操作系統——只針對那些滿足于智能手機或平板的用戶。
隨著Windows 10逐漸過時,它留下的爭論更多是哲學層面而非技術層面的。操作系統應該是什么:工具,還是服務?工具是你揮舞的東西,由你控制;服務是你被動接受的東西,只需要你順從。當系統更新重置你的設置,當用戶數據采集無法被禁用,當桌面變成云訂閱的營銷渠道——這些都不是純粹的設計選擇,而是關于誰真正掌權的無聲宣言。
Windows 11說得很清楚:電腦是為服務微軟的愿景而存在,而非你的需要。這就是為什么用戶在支持終止后仍堅守Windows 10的原因。他們不僅在抵制變化,更是在捍衛日益縮小的自主空間。在這個世界里,每個部門機構都想管理你,何苦再增加一臺機器?
正如微軟所言,Windows 10確實是最后一個Windows版本,至少在精神層面。因為它確實是最后一個“假裝”屬于用戶的版本。10月14日的支持終止不僅是技術里程碑,更有深遠的象征意義。在承諾結束版本迭代十年后,微軟通過Windows 11打造了一臺全新的跑步機:不管你喜歡與否,它都在你腳下轉動,逼著你向前跑。在微軟的愿景里,未來的操作系統就是訂閱服務的載體,是一個受嚴格管理的地方——每次點擊、登錄和保存的文檔都要經過微軟服務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