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萬科在港交所公告稱,已于10月12日收到董事長辛杰提交的書面辭職報告,辛杰因個人原因申請辭任董事長職務;萬科董事會已選舉黃力平擔任董事長。
辛杰的突然辭職,進一步引發了市場對于其個人去向的關注。坊間有消息稱,身為深圳地鐵集團、萬科集團雙料董事長的辛杰于9月18日在一場會議中被帶走。在此次公告發布前,他一直處于失聯狀態,那張輕易撬動數百億資金的老板椅,已經空了20多天。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辛杰失聯的消息在深圳早已傳開,但因擔心影響股價,官方公告直到10月13日才發布。
而就在辛杰“消失”的幾天前,深鐵剛剛宣布再次向萬科提供不超過20.64億元的低息借款,用于償還債務。這已是深鐵今年第九次向萬科“輸血”,累計金額近260億元,加上資產受讓、認購REITs等方式,深鐵總計已對萬科投入近1000億元。
辛杰最后一次公開露面,是6月27日的萬科股東大會。當時他主持會議并居于C位,郁亮(萬科前董事長、集團創始人王石指定的接班人)則退居配角。在那次大會上,他公開宣稱,深鐵與萬科的融合將實現“1+1>2”。
但令業界頗感意外的是,代表深圳國資入主萬科、一度被視為“救火隊長”的辛杰,在萬科集團內部“狠狠”折騰一番后,不僅沒能將這家房地產行業“帶頭大哥”救出水火,還把自己卷入巨大的漩渦之中。
![]()
公開資料顯示,辛杰生于1966年,1988年獲沈陽工業大學工學學士學位;2005年獲香港理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正高級工程師、高級經濟師。他曾在深圳多家企業任職,2017年9月任深圳地鐵集團董事長,2020年7月任萬科董事,2023年10月任萬科董事會副主席,2025年1月任萬科董事會主席。
黃力平比辛杰小2歲,1991、1994年分別獲同濟大學工學學士、碩士學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他曾任深鐵集團副總經理、深圳人才安居集團總經理。2021年2月至今,任深鐵集團總經理;2021年6月至今,任萬科董事、審計委員會委員。
辛杰的37年職業生涯:一部典型的深圳國資干部成長史
今年初,在萬科預告巨虧450億元、管理層集體動蕩的危急時刻,59歲的辛杰臨危受命,出任萬科董事會主席。但他與萬科的緣分,其實早在1988年就已種下。那一年,他與郁亮入職深圳外貿集團,成為同事,此后兩人卻各奔東西。
離開深圳外貿集團后,辛杰曾在長城物業工作,1998年8月起擔任深圳長盛實業副經理。
次年,他又擔任了圣廷苑酒店籌備組負責人,歷任該酒店常務副總經理、總經理、董事長。這家酒店是深圳老牌的五星級酒店,曾是高端酒店的代名詞,華強北的地標之一。
2004-2009年,辛杰任深圳長城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2009年11月起,他調任深圳天健集團,并一路升至董事長。
辛杰還在深圳國資系統內爬升的同時,深鐵也開始介入萬科。2017年,在時任董事長林茂德的主導下,深鐵共斥資超660億元從華潤、恒大手中收購萬科超29%的股權,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以“白衣騎士”的身份一舉終結了長達兩年的“寶萬之爭”。
此后不久,林茂德退休,辛杰從天健集團調至深鐵集團,接過董事長一職。
這次升遷很是引人注目,因為天健集團是深圳特區建工集團的子公司,特區建工在深圳國資系統內排第八,而深鐵則排第三。從排名第八的集團子公司一把手調任排名第三的集團一把手,辛杰的這一調動,并不尋常。
2020年,辛杰以股東方代表的身份進入萬科董事會,擔任董事,與老同事郁亮重逢。但他并沒有豐富的房地產開發經驗,在萬科,他長期身居幕后,直至2023年萬科危機加劇,才被推到臺前。
事實上,自深鐵集團成為萬科大股東以來,就有派駐管理層進入萬科的慣例。多年來,深鐵并未參與萬科的具體經營,始終延續著林茂德最初承諾的“不干預”原則,兩家公司僅在房地產開發業務上有較多合作。
2023年10月,受市場傳言影響,萬科股、債大跌。在當年11月舉行的說明會上,辛杰作為國資大股東代表出席,并明確表示了深鐵對萬科的支持,并提及有豐富的“工具箱”可作支援之用。
此后,深鐵對萬科的支持走到臺前,如認購中金印力公募基金29.75%的份額、受讓萬科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地塊、受讓紅樹灣物業開發項目49%投資收益權等。
2025年1月,隨著辛杰全面掌權,萬科徹底告別“職業經理人時代”,進入國資主導的新模式。
辛杰掌舵萬科的9個月里都做了什么?其結局或早已注定
細數深鐵與萬科的故事,辛杰這位“雙料掌門”的結局,似乎早已在冥冥之中與萬科高度綁定。他雖未參與2017年那場收購,但卻成為萬科“國資時代”的續寫者,也是深鐵后來一步步陷入萬科“泥潭”的直接推動者。
2017-2022年,深鐵憑借萬科的高分紅和投資收益大賺特賺,一度被譽為“內地最賺錢的地鐵公司”,深圳國資也視“入主萬科”為重大工作成就。但誰也沒想到,萬科將在數年后成為深鐵的“負資產”,曾經的資本盛宴,竟演變成一場相當艱難的托底工程。
從2023年起,萬科業績急轉直下,巨虧不止。辛杰上任后的一項核心工作,就是不斷給萬科“輸血”。截至2025年9月,深鐵集團已累計向萬科提供借款達259.41億元(年利率低至2.34%),再加上其他支持方式,總計投入高達千億之多。
為此,深鐵也付出了極大代價。2024年,深鐵虧損金額達334億(為近10年以來首次虧損),其中對萬科投資的損失占了大頭。2025年上半年,深鐵營收同比下滑21.67%,歸母凈利潤虧損33.6億,負債合計4796.2億,資產負債率升至60.46%。
同時,在內地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的大背景下,作為少數依靠“地鐵+地產”模式盈利的國企,深鐵的地產業務也開始急速滑坡。
雙重“負擔”之下,辛杰的壓力可想而知。他幾乎成為萬科與深圳國資之間的唯一“中轉站”,所有救助方案、債務協調、融資批復,都要經他之手。而深鐵“輸血”的每一筆錢,都意味著更高的債務、更大的“政治責任”。一位網友曾戲言:“在深圳,每坐一次地鐵,都是在給萬科續命。”這背后,是兩家“巨無霸”企業的命運已糾纏到幾乎無法切割的事實。
辛杰執掌萬科期間,除了帶來國資的真金白銀,暫時保住了萬科的信用,更對這家公司進行了一場“大手術”。
他迅速開展了人事上的“大換血”,組建了新的高管團隊,大批深鐵系或天健系干部涌入,接手了萬科財務、法務、戰略投資等關鍵部門。從官網可以看到,萬科集團執行副總裁李鋒,執行副總裁華翠,執行副總裁、北京公司總經理李剛,董事會秘書田鈞,財務總監卜令秋都有深鐵或天健背景。
總裁祝九勝、副總裁劉肖等“老萬科人”則相繼辭職,唯一被以微妙方式對待的是郁亮,或許是基于當年同事之誼,辛杰僅讓其由董事會主席轉任執行副總裁。
深鐵的入主,在萬科內外引發了復雜反應。今年5月,74歲的萬科創始人王石深夜喊話:“萬科是我創建的,豈能推卸責任!”他力挺深鐵改組,試圖保護13萬員工和投資者的利益,但以辛杰為首的新管理層并未給予公開回應。
就在辛杰被曝失聯之前,萬科剛剛完成了一次深度調整:撤銷所有區域公司,新設16個地區公司,權力被重新收歸總部,開啟全新的扁平化管理體系。
辛杰的“失聯”,或許只是深鐵&萬科困局的“一朵浪花”。在國資持續投入近千億,危機沒有化解、資金反被“吞噬”的情況下,總要有人承擔責任。作為操盤者的辛杰,恐難全身而退。
萬科的“窟窿”有多大:地產行業的“優等生”還能扛多久?
曾經的地產“龍頭老大”有多輝煌,此刻的處境就有多么黯淡。辛杰的辭職、董事長的意外更換,讓本就深陷債務危局的萬科未來走向,又添上了一重迷霧。
這家曾率先喊出“活下去”、在房地產高峰期主動降杠桿控負債、還多次為行業制定規則的“風向標”企業,當下正面臨嚴峻考驗:
據萬科2024年年報,該公司出現自1991年A股上市以來的首次年度虧損,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近495億元。而虧損的根源,是銷售額的斷崖式下跌,這種境況在今年仍未見好轉。
2025年上半年,萬科實現收入約1053.23億元,同比下降26.23%,且仍處于大額虧損中,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119.47億元。
據第三方機構克而瑞提供的數據,萬科9月單月銷售額為91.8億元,同比下降45.16%,在內地TOP10房企中降幅居首位;1-9月銷售額為1002.9億元,同比下滑44.43%。回想起4年前萬科年銷售額超6000億的巔峰,如今的景象令人唏噓。
銷售額的下滑,只是萬科危機的冰山一角,其負債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截至2025年6月底,萬科負債總額達8729.88億,資產負債率為73.11%,凈負債率已攀升至90.38%。
尤為嚴峻的是短期償債壓力。在萬科3642.6億元的有息負債中,有高達1553.7億元將在一年內到期,占比超過42%。另據標普發布的報告稱,萬科在今年第四季度將有98億元境內債券到期。
這意味著,萬科在應對銷售額持續下滑的同時,還必須直面迫在眉睫的兌付缺口。而這個缺口的金額,高達885億。深鐵集團提供的“子彈”,聽起來數額可觀,但在萬科的巨額債務面前,確實不夠看了。
有消息稱,萬科正與國內主要債權人商討削減數百億元私募債務的借貸成本,擬將票面利率從4.3%壓至3%或更低。這些工作,將落到辛杰的接任者黃力平手里。
數十年來,作為內地房地產行業公認的“優等生”,萬科代表的不僅是一家企業,更是一種強調長期主義、尊重市場規律的發展哲學。在行業高歌猛進的年份,萬科是少數持續強調“活下去”、注重經營現金流與安全邊際的開發商。
盡管這位“優等生”一直努力“穿棉襖過冬”,但當前房地產市場持續深度調整的系統性壓力,已超出任何單一企業的應對能力。而如果連最重視風險控制、以規范和穩健著稱的萬科都倒下了,那也許是內地房地產行業的最后一聲哀鳴。
黃力平時代的萬科,還能扭轉乾坤嗎?我們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