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午后,王阿姨像往年一樣,提著竹籃在小區旁的銀杏樹下轉悠。金黃的銀杏果掛滿枝頭,她想起鄰居張嬸說過“白果是補肺的寶貝”,便蹲下身撿起散落的果實。回到家,她用清水沖了沖,直接剝殼吃了8顆,又給5歲的孫子喂了3顆。“奶奶,這果子有點苦……”孫子皺著眉頭,王阿姨卻笑著說:“苦點才去火呢!”
當晚,孫子突然嘔吐不止,小臉漲得通紅,哭喊著“肚子疼”。王阿姨慌了神,剛想給他喂點熱水,自己也感到一陣頭暈,接著是劇烈的腹痛和腹瀉。家人連夜將兩人送到醫院,醫生診斷為“急性銀杏果中毒”,孫子因攝入量少癥狀較輕,但王阿姨因食用過量且未處理毒素,出現呼吸急促、意識模糊,直接被推進了ICU。醫生搖頭說:“每年這個季節,類似的病例能占急診的10%,很多人不知道,這顆‘小果子’里藏著致命毒素!”
![]()
一、銀杏果的“毒”從何來?
銀杏果(白果)的毒性,主要來自三種成分:氫氰酸、白果酸和銀杏酚。其中,氫氰酸是劇毒物質,1克氫氰酸就能致人死亡,而1顆生銀杏果的氫氰酸含量相當于5毫克氰化物。更危險的是,毒素集中在果仁中央的綠色胚芽中——這個部位常被誤食,卻含有全果70%以上的毒素。
從化學角度看,氫氰酸會抑制細胞內的“細胞色素氧化酶”,阻斷氧氣利用,導致組織缺氧。輕者出現惡心、嘔吐,重者會因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2023年北京某醫院曾接診一名老人,因生食20顆白果后昏迷,血液檢測顯示氫氰酸濃度超標10倍,最終因多器官衰竭離世。
二、四大高危行為,你中招了嗎?
1.生食果肉
生銀杏果的毒素未經破壞,直接食用風險極高。2022年杭州一名孕婦因聽信“生吃白果安胎”,連續3天食用10余顆,結果出現劇烈腹痛、陰道出血,胎兒險些不保。醫生提醒:生果一口都別碰,哪怕只是嘗味道。
2.過量食用
成人每日安全劑量為5-10克(約10顆),兒童減半。2024年徐州6名打工者聚餐時,將30顆生白果當“下酒菜”,結果集體中毒,2人出現呼吸衰竭。記住:量再少,也需煮熟;量再多,也超風險。
![]()
3.特殊人群“以身試險”
孕婦、嬰幼兒、肝腎功能不全者對毒素更敏感。2021年上海一名2歲兒童因誤食奶奶喂的5顆生白果,出現抽搐、昏迷,腦電圖顯示嚴重異常,留下后遺癥。醫生強調:這類人群,連熟果都要慎吃。
4.果皮接觸引發過敏
新鮮銀杏果外皮含大量銀杏酸,直接接觸可能引發接觸性皮炎。2023年南京一名環衛工清理銀杏果時未戴手套,雙手紅腫、起水泡,住院治療一周才康復。處理時務必戴手套,用清水沖洗后丟棄。
三、如何科學食用銀杏果?
若想發揮銀杏果的斂肺定喘、止帶縮尿功效,需嚴格遵循以下步驟:
第一步:去殼去胚
用錘子輕敲硬殼,取出果仁后,用牙簽或小刀剔除中央的綠色胚芽(毒素集中部位)。這一步能減少70%以上的毒素。
第二步:充分加熱
水煮或蒸制需持續15分鐘以上,避免用微波爐快速加熱導致毒素殘留。2024年浙江農科院實驗顯示:煮沸10分鐘的銀杏果,氫氰酸含量降低92%;煮沸20分鐘,毒素幾乎完全分解。
![]()
第三步:控制劑量,分次食用
成人每日不超過10顆,兒童不超過5顆,且需分2-3次食用。推薦食譜:白果百合粥(白果10顆+百合20克+大米50克)、白果燉雞(白果15顆+雞肉300克),既美味又安全。
若不慎食用后出現以下癥狀,需立即就醫:
早期:惡心、嘔吐、腹痛、腹瀉
中期:頭痛、頭暈、煩躁不安
重癥:抽搐、昏迷、呼吸急促、口唇發紫
急救措施:
催吐:神志清醒者可飲用溫鹽水(500毫升溫水+5克鹽)刺激咽部催吐。
洗胃:就醫后用生理鹽水或溫清水洗胃,減少毒素吸收。
導瀉:口服硫酸鎂溶液(10克硫酸鎂+200毫升溫水)促進腸道排毒。
對癥支持:吸氧、糾正電解質紊亂,必要時進行血液灌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