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去蘇州旅游的人,十有八九都會去一個叫寒山寺的地方轉轉。只因張繼的《楓橋夜泊》名氣太大,前往景點的游客,全都是沖著詩名而來。
到了寒山寺你就會知道,在寺外西南方向三百米處有一座“烏啼山”,而距離寺廟約兩公里的運河西岸,還有一座“愁眠山”。
當地的導游也許會煞有介事地告訴你:“張繼詩里頭的‘烏啼’和‘愁眠’,就是這兩座山了!”其實呢,這純屬后人倒因為果,牽強附會。
![]()
張繼當年寫《楓橋夜泊》的時候,蘇州城外哪有什么“烏啼山”、“愁眠山”?不過是后人覺得詩歌太有名了,硬是給景點安上了這兩個名字。
要不然“愁眠山”在唐朝的時候,為什么還有一個名字叫“孤山”呢?全國各地的風景點,因為一首詩詞、一篇文章得名的不在少數。
比如安徽宣城的“桃花潭”,就是因為李白寫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才出名;又如重慶奉節的白帝城,也是因為李太白寫了“朝辭白帝彩云間”而得名;
再如浙江紹興的沈園,得名始于陸游在園壁上題寫了那一首千古風流的《釵頭鳳》。所以寒山寺外的“烏啼”和“愁眠”二山,本來因詩而得名。
倒是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是本來就有的東西。中晚唐時期,張繼這首詩在文壇開始走紅,宋朝歐陽修曾質疑:“三更不是打鐘時!”
![]()
結果歐陽修很快就被蘇州人打臉了,因為當地人表示:此地佛寺自古有“夜半鐘”的習俗,俗稱“無常鐘”。
一、張繼:一個落第考生的逆襲
話說張繼這人還挺倒霉的,大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已經年近四旬的他好不容易考中了進士,本以為從此就能躋身仕途,誰料“銓選落第”,沒能當上官。
這里提到的“銓選”是唐朝的公務員考試制度,原來古人考中了進士并不必然會得到一個官職。進士及第,也只是說你拿到一張“筆試合格證”。想要做官,還得通過吏部的選拔考核才成。
唐朝的銓選考察,有“身、言、書、判”(體貌、言辭、書法、判案能力)四個項目,因為史料的闕如,我們無法知道當時張繼是因何落選。
不過,按照張繼在《感懷》這首詩里的說法,“終年帝城里,不識五侯門”,可見他是一個性格耿直、不肯巴結權貴的人。那么他沒能順利通過銓選,就很正常了。
![]()
不過,從理論上來講,像張繼這種中過進士的人,雖然面試失敗了,但是也不至于一直坐朝廷的冷板凳。
在這種情況下,吏部一般會安排他先回去等候。假如朝中的官位有空缺的時候,一定會召他前去做官。
然而,張繼倒霉就倒霉在他中進士兩年后,安史之亂爆發。于是在國破家亡、前途渺茫之際,他只能逃難來到了江南,在某一個秋夜泊船楓橋,聽著寒山寺的鐘聲,寫下了《楓橋夜泊》。
二、肥差清官,死后無錢下葬
創作完這一首千古絕唱之后,張繼的故事其實并沒有就此打住。在這個亂世之中,張繼最終還是當了官。
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安史之亂接近尾聲,唐朝政府機構又開始了正常的運作。此時張繼因為曾經中過進士,又被安排進了“員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開始正式進入仕途。
![]()
廣德至大歷年間(公元763-779年),張繼先任檢校員外郎,后來又升為檢校郎中,也有人說他沒能升職為“郎中”。
總之,這個官職就是一個榮譽虛銜,大概和杜甫那個“檢校工部員外郎”一樣,都是從六品。大歷五年至十一年間(公元770年-776年),張繼出任洪州(今南昌)鹽鐵判官,主管地方財政賦稅。
這個管鹽鐵的官,在古代可是一個主管地方財政賦稅的“肥差”。可就是這么一個油水多的職位,張繼愣是沒有學會“撈油”,導致死后兩袖清風、家貧如洗,連喪葬費都湊不齊。
張繼好友劉長卿當時出面主持喪禮,寫詩悼念時說:“世難愁歸路,家貧緩葬期。”一代大詩人兼兩袖清風的好官張繼,好不容易得到一個實職,眼見可以施展抱負了,沒想到就這么凄然辭世。
三、唐武宗殉葬詩碑的傳說
《楓橋夜泊》這首詩在中晚唐的時候就非常有名,有名到連唐朝的皇帝都惦記它,傳說唐武宗李炎特別喜歡張繼的這首詩。
![]()
唐武宗曾經在臨終前,指名要這首詩作陪葬,于是命人刻碑殉陵,并下了一個詛咒說:“后人若再刻此詩碑,必遭天譴!”
這傳說沒頭沒腦的,情理難通。不過從那以后,確實有后世文人不敢輕易題詩楓橋,原因倒不是害怕唐武宗的詛咒,而是“眼前有詩題不得,早有張繼在前頭”了。
一直到了宋代,才有個三流詩人孫覿斗膽寫了一首《過楓橋寺》,勉強流傳下來。其詩曰: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攲枕猶聞半夜鐘。詩意淺白,就不作點評了。
四、日本人癡迷《楓橋夜泊》
近代有學者議論:寒山寺在日本的知名度,可能比在中國還要高。清代學者俞樾在自己的書中記載,日本文人來華,必訪寒山寺,連小孩都能背《楓橋夜泊》。
1929年,一些日本人還在東京西部一個叫做青梅山的地方,仿建了一座寒山寺,連鐘都要按照蘇州的原樣鑄造。
![]()
為何日本人這么愛張繼這首詩呢?一是因為詩中的禪意,二是因為羈旅之愁。日本人的美學一直崇尚“物哀”,而張繼的“夜半鐘聲到客船”,恰好擊中這種哀傷的感覺。
五、對比滕王閣、黃鶴樓,楓橋更傳奇
中國“詩紅城紅”的案例其實不少,比如崔顥寫黃鶴樓,王勃寫滕王閣,范仲淹寫岳陽樓,李白寫白帝城,都讓以上景點名垂千古。
但是在他們寫詩文之前,這幾個景點原來就存在。楓橋卻更特殊一些,因為在張繼寫詩之前,沒有人把那里當成一個景觀。
楓橋原本只是蘇州城外一座普通小橋,寒山寺也不算名剎,“愁眠山”原本叫“孤山”,“烏啼山”更是子虛烏有。
以上這些和《楓橋夜泊》相關的景點,包括這些景點所在的那一座蘇州城,都純粹是因為張繼的詩而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
![]()
并且像黃鶴樓、滕王閣、白帝城等前面我們提到的景點,其盛名基本只限于國內,而《楓橋夜泊》卻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紐帶,所以說《楓橋夜泊》豈止是創造了一座城啊!
結語
這位唐朝的落魄大詩人張繼大概沒想到,他那一晚的“愁眠”,以及那一首《楓橋夜泊》,竟讓一座小城火了千年。
如今的寒山寺,鐘聲依舊,游客如織。有人求姻緣,有人求財運,但是只有真正懂得羈旅之苦的人,才會站在楓橋邊上,對著“江楓漁火”吟一句:“夜半鐘聲到客船。”
那一刻,我們和唐朝的張繼相隔一千二百多年的月色,共享著同一縷愁緒。我想:這,大概就是詩歌永恒的魅力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