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加沙地帶的硝煙似乎短暫散去。在埃及與美國的斡旋下,以色列與哈馬斯達成了階段性停火協議,以色列軍隊開始從加沙部分區域撤離。
![]()
停火協議生效僅數小時,哈馬斯便迅速動員了約7000名武裝人員,重新部署至以色列軍隊撤離的加沙西部和中部社區。他們以多種身份活躍在街頭:一部分人身著便裝,混跡于平民之中;另一部分人換上警服,在關鍵路口設立檢查站,搜查過往車輛,并對所謂的“通敵者”展開清算。
次日,哈馬斯宣布處決達格馬什家族15名成員,指控他們在戰爭期間“協助以色列”。這一行動不僅是對內肅清異己,更是對外宣示主權。與此同時,哈馬斯任命了五名具有旅級指揮經驗的軍事指揮官為加沙五個地區的“州長”,全面接管地方治理,試圖在權力真空中重建秩序。
一名哈馬斯官員向BBC直言:“我們不會讓加沙淪為民兵或合作者輕易攫取的獵物。”這句話背后,是哈馬斯對自身生存與權威的堅決捍衛。
![]()
面對哈馬斯的強勢回歸,以色列并未放松警惕。國防部長卡茨公開表示,停火只是戰術調整,以軍將以“去軍事化”和“摧毀隧道”為目標,隨時準備重啟軍事行動。他強調,以色列的最終目標是“徹底解除哈馬斯武裝、落實加沙非軍事化、清除所有地道網絡”。
以軍總參謀長扎米爾的表態更為直白:“目前不是停火,而是作戰態勢的變化。”停火期間,以軍戰機仍多次空襲加沙,摧毀了數十處新暴露的哈馬斯據點。這些精準打擊的情報,部分來自加沙內部親以民兵組織,如拒絕繳械的“人民力量”等派系。哈馬斯的地面活動反而暴露了其隱蔽設施的位置,為以軍提供了新的打擊窗口。
![]()
此次停火源于美國主導的“加沙和平計劃”,由特朗普與埃及總統塞西共同推動。計劃的核心內容是在沙姆沙伊赫舉行20多國參與的“和平峰會”,討論加沙戰后的治理方案。埃及提出由5000名經約旦培訓的巴勒斯坦安全部隊接管加沙安全,并設立15人技術專家委員會過渡治理。
然而,這一方案的核心前提——哈馬斯解除武裝——正成為無法逾越的障礙。哈馬斯高層多次明確表示拒絕繳械。對他們而言,武器不僅是抵抗的象征,更是談判的最后籌碼。一旦放下武器,哈馬斯不僅將失去對加沙的實際控制,更可能淪為政治棄子。
以色列與美國的立場同樣堅決:無武裝則無哈馬斯。雙方的對峙陷入僵局,和平計劃在誕生之初便已步履維艱。
戰爭不僅摧毀了加沙的建筑,也重塑了抵抗的力量。以色列軍方發現,在加沙廢墟中作戰的已非昔日的老戰士,而是一支經過重組、由青年組成的新生力量。他們雖缺乏經驗,但作戰頑強、協同高效,能精準識別以軍的戰術弱點。以軍方承認,這些新武裝分子“正在學習并進化”。
這種代際更替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即便以色列摧毀了哈馬斯的組織架構,也無法消滅其意識形態的土壤。只要加沙的封鎖未解、西岸定居點擴張不止、巴勒斯坦建國無望,抵抗就會以新的形式延續。老哈馬斯未滅,新哈馬斯已生——這是以色列戰略困境的根源。
![]()
盡管20多國將齊聚沙姆沙伊赫,試圖為加沙尋找出路,但哈馬斯已宣布不參加協議簽署儀式,僅留兩名代表參與后續談判。這一姿態表明,哈馬斯對美以主導的和平框架深懷戒心。
與此同時,以色列國內極右翼勢力強烈反對撤軍。部長本·格維爾等人認為,撤軍是“過早讓出戰果”,要求以軍繼續擴大軍事行動。雙方國內的政治壓力,正不斷擠壓外交回旋的空間,讓本就脆弱的停火協議更加岌岌可危。停火協議能否延續,取決于兩個關鍵問題:一是哈馬斯是否接受有限度的非軍事化安排,例如將其武裝力量轉為“治安力量”;二是國際社會能否確保加沙重建資金與治理權真正交還巴勒斯坦人,而非由以色列或美以代理人變相掌控。
然而,現實似乎正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哈馬斯的迅速行動與以色列的未撤戰意,讓停火成了新一輪博弈的起點。在尊嚴與生存、安全與占領的死結未解之前,加沙的槍聲終將再次響起。7000名哈馬斯武裝人員的現身,不是秩序的回歸,而是下一場風暴的序曲。當國際社會仍在會議桌上爭論條款時,加沙的街頭已再次彌漫著緊張與不安。停火不是終點,而是新一輪循環的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